【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曾有土匪占据白龙潭
不过,清源茶的种植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17年前后遭到过破坏。“龙井”也是那之后重新挖掘的,而它的前身——白龙潭已经被掩埋了。
清源种茶公司虽说获得了金质奖章,可那时的年产量只有1000多斤的干茶。还没有更大地发展起来,就遇到了战争。1917年前后,泉州处在南北军阀混战时期,清源山成为争夺泉州城的制高点。后来又成为著名土匪高为国机器爪牙出没的地方。人民不得安居乐业。清源种茶公司被迫停产,茶园被破坏,一直延续到泉州解放。
白龙潭被填埋和上述战争有直接的关系,在现龙井更高一点的地方,原来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两条龙,上书“白龙潭”三字。军阀混战、土匪打仗,很多人就把尸体塞到白龙潭里。最后,人们把白龙潭用石板盖起来。
后来,人们在白龙潭附近重新挖一口井,取名为“龙井”。老林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原先白龙潭的位置还往外渗水,可见这里水源丰富。
重生老字号的新期待
昔日茶园已杂草丛生
9月24日,风有点大。才清晨7时许,秋天的阳光就已十分“热情”了。清源山风景区管委会宣教科副科长林智惠早早等在路旁,准备带记者一起上山,看看第一期将要开发的“宋树茶园”。
抵达天湖之后,开始下雨,大家仍旧继续向清源洞走去。走着走着,半山腰现出一栋闽南传统建筑红砖房,屋子前面还有200多平方米的空地。林副科长介绍说,这是以前清源农场用来制茶的作坊,前段时间刚刚把破损的房顶修好。
房后有一口井,名为“龙井”,走近一看:近一米宽的正方形井口,井里长满了青苔,雨点打在水面上,水质较为浑浊,看上去很久没有人使用过了。不过,据林天赐夫妇回忆,以前用龙井水的人很多,水也很清,现在只要稍加整理,井水还是可以变清澈的。老林也曾带龙井水和虎乳泉水到安溪泡茶,大家反映水质甘甜非常适合泡茶。
制茶作坊附近的茶园,已荒废十多年了。茶树大都被杂草及其他树木遮盖住了,还有些藤类植物缠在树身上,不仔细看很难分辨出。
正准备前往南台岩,风雨突然大了起来,大家快步走到南台岩,回头向制茶作坊望去,已是朦朦胧胧混沌一片了。
“宋树”将为清源山品牌
谈到茶园未来的规划,何融融说,清源茶种植最多的时候达到500亩,现在是没有必要恢复到那么多,清源茶不是求数量,而是它的品牌。
清源山管委会副主任卢永贤介绍,根据现在规划的茶园位置,一期工程使用清源农场旧制茶作坊现有建筑,将来的用途也是茶树观赏园、制茶工艺展示处,加上整理出周边山林的茶园面积,总占地约为20亩左右。
二期工程也会使用南台岩附近现有建筑,主要作为展示清源茶历史和品茗处。最后整个“宋树茶园”将形成“观赏园”、“茶艺园”、“茶文化展示园”、“品茗园”4个部分。
观赏园(访茶园)设在龙井,茶园面积约为15亩,将原有的优良品种移苗拼丘,分别采用石质或原木材料刻字介绍茶树品种。修建游步道,赏茶园以“宋树茶园”命名,树碑介绍清源山茶,提高清源山茶知名度。
利用龙井现有的建筑物改造为茶艺园和品茗园,设置小型茶叶炒制工具,现场炒制茶叶,宣传制茶的工艺流程。在采茶季节,游人也可自助采茶、自己制茶、自我品赏,开发旅游休闲活动项目。
在通往龙井的入口和清源洞油桐坪空旷地,分别修建一座富有茶文化内涵的牌坊,在各主题茶园分立园名石碑。
“宋树”品牌曾经辉煌过,今后它的前景老何也是非常看好,武夷山“御茶园”现在就很出名,清源茶“宋树”品牌也一定能叫响。清源茶占据也是乌龙茶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弘扬它也是我们的责任。
何融融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已有很多茶商闻风而来,对投资“宋树茶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休闲农业增加景区魅力
“到了采摘季节,游客自己到茶园采茶,再亲自试验一下制茶的辛苦,最后用虎乳泉水或是龙井冲泡自己的成果。”清源山管委会卢副主任向记者描述了未来茶园的情景,大概在明年春天,“宋树茶园”一期工程就可以使用了,清源茶的重生,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听到这个消息,老茶工林天赐表示,如果需要自己为茶园出力,他一定效劳。
何融融则认为,“茶园”的开发不仅使清源山多一处可以游玩的景点,进一步说是休闲农业的一部分。一般的景区,只是让大家看,不能真正让人置身其中,可“宋树茶园”不一样,除了可以让游人了解到清源茶的历史,还能让大家知道乌龙茶的制法。清源茶的制作工艺与安溪铁观音的类似,游人不用去安溪便能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不是一举多得嘛!
清源山管委会卢副主任也认同何融融的观点,现在景区里可以和游人互动的活动比较少,现在比较集中的是天湖附近几个泡茶地点。人们爬山过后,在天湖附近泡茶吃豆腐干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宋树茶园”开放之后,更多了一项可以和游人互动的好去处,游人在其间可以体验到山水文化的内涵,是一种“雅俗共赏”、共同参与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清源茶这一文化脉络,也将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5]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