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千年瓷都景德镇 一个王朝的背影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 2:37:5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贡品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摆在家里就是富贵的象征,在古代,老百姓根本买不起,都是皇家、侯爵才能拥有的。”这是景德镇一位瓷器经销商彭先生对记者说的。(XMW) 类似语气的话,在景德镇并不陌生——文化归依和文物心态,几乎是景德镇官民共同的情结。(XMW) 一位当地“老瓷通”曾分析景德镇没落的三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千年瓷都留下的贡品文化。而贡品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不计成本,市场意识淡薄”。(XMW) 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刘远长介绍,景德镇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600多年官窑历史,形成了传统的包产包销思维定势,这也注定了景德镇在以销定产的市场经济转型期,必然将付出“会做不会卖”的代价。(XMW) 在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中,有许多破碎的瓷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一平分析了其成因:“根据目前的发掘成果可以基本断定,为了保证皇帝们独享最高水平的陶瓷产品,在很长时间里,因为怕民间仿制官窑,所有的试制品、残次品,甚至超过皇帝需求的合格品都要被统统打碎,细心挖坑掩埋,留下一窝窝陶瓷碎片”。(XMW) 计划经济时代,“贡品文化”继续延续。景德镇几大国有陶瓷厂的产品多数由政府采购,其中相当部分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赠品,这使其国有陶瓷企业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工艺改造上,成本意识淡薄。(XMW) 以神秘的“7501”瓷为例,这是为毛主席专门烧制的一套瓷器,作为一项神圣的政治任务,景德镇为之付诸了巨大的心血和人力物力,最终,“7501”瓷的研制数量为1万件,而最终出窑的不过一千余件。(XMW) 政治任务是独特的年代印记,本不应非议太多,但是景德镇人一味沉湎于文化光环、历史积淀,在技术的小圈子独自浸淫,以鸵鸟政策应对市场转轨,当终有一天这样自闭自封的玩法连基本的生存也难以应付时,才发现,江湖已经大变天,游戏法则已经改变。(XMW)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存在先天的市场不足,对于“赚钱”,他们曾经比较排斥,而赚钱其实其实是现代商业精神的基本伦理。景德镇的瓷器业历史包袱多,很多人有一种遗老遗少的文化归依,这种情结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合时宜。”陈星宇说。(XMW) 据李一平介绍,每次景德镇的御窑烧制贡品,开窑的时候人们要拜风火神,然后脱掉外衣,换上用千针万线特意缝成的窑背心、跑进余热未散的窑里,抱出一个个装着瓷器的匣钵。往往上千件瓷器中才能产生一个贡品,这成就了景德镇的名望。(XMW) 而名望之下,是杀鸡取卵式的成本消耗,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懂得“成本控制”这些商业理念——在市场经济面前,只有死路一条。(XMW) “贡品文化可能是中国所有传统名城共有的,只是,景德镇的心里落差最大。”陈星宇说。(XMW) 在他看来,景德镇瓷器产业在历史上获得无上的荣耀,计划经济则让景德镇在瓷器产业经济上迈向辉煌,一路走来,都有贡品文化的影子,而谁也没预料到,市场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荣耀在瞬间瓦解。(XMW) 景德镇陶瓷协会知识产权部部长章耀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景德镇过去的江西陶瓷销售公司与江西陶瓷出口公司都瘫痪了,销售主渠道已经名存实亡。而之前最主要的政府订单一少,就很难再有大批量陶瓷订单了。” 销售不畅,许多景德镇人开始自闭地玩起了艺术路线,在市场挖掘上一再退缩。(XMW) 刘远长因此哀叹,“景德镇人的思想保守,一味沉溺在历史中,景德镇瓷何谈辉煌再现?” 在陈星宇位于广州文德路的瓷器店里,挂有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XMW) 缅怀故国,感叹落花流水,前朝旧事,这种文物心态使得今天的景德镇更像一个没落的贵族:清醒地看到日用瓷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现实,但宁愿生活在寄托辉煌的艺术瓷的记忆中。(XMW) 在某种意义上,历史与现实失衡会演变为文化和产业失衡。在由历史荣耀转化而成的现实压力面前,景德镇的摇摆不定,固步自封,无疑令人惋惜。(XMW)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