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参评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之德化县南埕村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德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9 19:33: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青山秀水绿南埕

  南埕村距德化城关33公里,座落于天平城(苏十万抗元遗址)下,浐溪与芹溪交汇处,这里山清水美,风光秀丽,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的桃仙溪从村中穿行而过。该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3%,泉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是国家地质公园)11万亩森林资源中有7万亩(近70%)在南埕镇辖区内,其中在南埕村内的有1.7万亩。全村面积22.13平方公里,全村1199人、296户,分布于官田洋、南埕、青安、胡内、大南埕、垅边、苦坑等7个自然角落。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主要有桃花岛、桃仙溪、石龙溪、万亩亚热带藤本植物园、大洲宫、瀑布群等。现已开发桃花岛农业观赏园、桃仙溪竹筏漂流、石龙溪皮划艇漂流、苏十万抗元遗址考古、蝴蝶谷科普考察等诸多生态旅游项目,1999年以来,我镇成功举办了桃仙溪竹筏比赛、中国瓷都橡皮艇邀请赛,打造出了桃花岛及其农业观赏园、桃仙溪竹筏漂流、石龙溪皮划艇漂流等几个旅游品牌,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前来我镇观光旅游的游客达1.6万人,直接带来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南埕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引来了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更受到了作家、摄影家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已在南埕村设立摄影基地。(XMW)

怡人的自然景观

1、美丽而神秘的“世外桃源”——桃花岛:

  位于南埕村境内,是桃仙溪与芹溪交汇冲积而成的一个小岛屿,从镇政府出发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桃花岛。岛上分布着许多景点,主要有百年老樟、迎客松、两树相拥的情人树、白鹭洲、大洲宫等。岛的四周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特别是桃仙溪靠山一侧,沿溪古树成群,对面山上森林茂密,古树苍翠,山中还有苏十万抗元遗址调丁寨、厘顶寨等。该岛面积约200亩,农业观赏园开发之后,岛上种植了近万株的桃树,年产桃果5万斤,每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年旅游收入近10万元,直接提供了20人就业,并间接提供30人就业。每当春季到来之时,岛上李花如絮,桃花盛开,景色迷人,使人感觉如入仙境。漫步桃林之中,平添了几分仙气,友人三五成群,或阖家春游踏青,身处漫山遍野的芬芳中,尽享浪漫春光。你可以在桃花树下席地而坐,小酌一杯桃乡美酒,重温渊明遗风;岛的四周生长着许多名木古树和奇花异草,你可以泛舟桃仙溪,波光潋滟,尽览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致;你还可以为桃树翻土、施肥、浇水,过一回当桃农的瘾。正所谓“淡墨写意桃花岛,白鹭高飞芦苇飘。捕鱼捉虾多乐趣,岛上畅游任逍遥。”

2、桃仙溪:

  是浐溪的一段,起源塔兜村,流经南埕村,往东流入大樟溪,最后汇合进入闽江,南埕境内全长约13公里,有清黄守仁监生诗云:“清流如带汇长湖,掩映云山入画图。一叶轻舟时泛月,风光得似剡溪元。平湖水碧又沙明,错落人家两岸生。夜静楼头闲徒倚,溪声隐和读书声。”妙赞桃溪风光,更称月下水景。沿溪两侧生态环境良好,风光秀丽,可浏览众多的古树群、亚热带藤本植物、天然小岛、情人树、古树群、五仙听雷、石狮潭、天平城古城址、桃花岛、调丁潭、三潭映月、迎客松、莲花台等风光。1999年7月,该溪开发了被誉为“闽中第一漂”的竹筏漂流旅游项目,漂流行程近7公里,起点在南埕村,终点在南埕与水口交界处,历时约1个半小时。(XMW)

3、闽中小九寨——石龙溪:

  起源于石牛山脚下,汇合石牛山与七台山的6条山涧之水向西流经塔兜与桃仙溪合流,全长12公里。石龙溪流水湍急,落差大,是不可多得的具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一条天然漂流河道。2000年5月,开通了健身游项目——橡皮艇漂流,漂流全程4公里,起点在石龙溪自然村,终点在南埕和塔兜村交界处。有69个弯,88个急流点,总落差达36米,历时2个小时左右。游人两人一组,挥桨击水,沿溪而下,惊涛骇浪,惊人心魄,然有惊无险,尽情潇洒。专家认为,该漂流具有“三最”特点,即生态环境最优美、水流最清澈、漂流最刺激,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天然河道漂流。(XMW)

4、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的成员——万亩亚热带藤本植物园:

  由南埕村至石龙溪皮划艇漂流码头,沿途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石龙溪、桃仙溪两侧的树林茂盛,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藤本植物,仅有常绿阔叶林、枫树、松柏、杉树、竹林,还有红豆衫、莎椤等珍稀树种。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生活,主要有穿山甲、蟒蛇、金钱豹等。(XMW)

5、瀑布群:

  主要有龙潭瀑布、不老际瀑布等。龙潭瀑布呈台阶式,水一阶一阶地冲下来,底部有一深潭,观看其流水之韵味,颇有情趣。不老际瀑布四周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水流顺着近百米高的石壁缓缓流下,流至底部,发出“ 不噜、不噜”的声音,瀑布因此得名。(XMW)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