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揭密尘封以久的清源古茶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千龙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8 17:09: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蔡襄品论清源茶 一提起蔡襄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洛阳桥是他主持建造的,历代名人诗篇、题记、神话,以及小说、戏曲的演唱,多用此为题材。而“蔡襄品论清源茶”的故事,却被洛阳桥的丰功伟绩淹没,变得鲜为人知。 蔡襄在宋至和、嘉年间(公元1054-1063年),两度出任泉州知府。初任知府时,他登上清源山,要瞻仰欧阳詹读书故址——龟岩,这座寺院的住持,就是后来在传说中以足代薪,帮助蔡襄建造洛阳桥的义波和尚。他在山上种茶制茗,以辅清休。义波见太守驾临,忙延接进寺,煎茶款待,对清源茶自我赞赏,蔡襄借唐代白居易《谢人寄新暑茶》“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与义波第一次论茶。 之后,蔡襄在福州任福建运转使的时候,曾用武夷岩茶的“乌龙种”进贡皇帝,得到“最为精好”的评价。因此,蔡襄著作了《茶录》上下两册。此时就将此书赠与义波,义波非常高兴,即邀请蔡襄遍历清源山诸岩,视察僧俗所种茶丛,及茶寮的焙茗方法。这样一来,就围集了许多耕山茶农,要一瞻府老爷的风采。 义波向大家说:“各位问我:清源茶为什么没有武夷岩茶出名,这是因为没有渗和龙脑。番船运来刺桐港的香料很多,是不是可以调制,作为贡品,现在太守老爷在这里,就请教他吧!”众茶农原来围挤在茶寮外边窥探,听义波一说,不好意思,反而远远躲开。蔡襄见状,即步出茶寮,含笑向众人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其实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清源山山虽不高,谷虽不深,但长年云蒸霞蔚,厥土滋润,故又称‘齐云山’,是种茶的佳壤。如能采分‘三前’,功在焙制,就可与武夷岩茶并驾齐驱,岂可因刺桐港得番商云集之利,而以香料入茶,乱真取味。” 众茶农闻言,顿觉失望,面面相觑。义波早知众人心意,希望清源茶能作为贡品,以提高其身价,于是代众人发言:“设使清源茶用‘社前’所采佳品,效仿武夷岩茶,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且赖太守之力,入贡御前,岂不幸哉!” 蔡襄微颌会意,不厌其烦地开导说:“茶之真香,在于本色纯正,方为大众所共赏。入贡之品,取媚巧以迎合,并非茶道之正宗。”他接着又说,“今本官来到泉郡,于清源茶之选载品种与采制之法,愿与本山僧众,共致力焉。务在行远则名扬,重在品高则誉起。否则,以入贡为佳,而生民不赏,亦何所取乎?” 众人欢呼雀跃,送走了太守,就推义波不时到泉州府衙的安静堂来向太守请教,两人遂成为知己。此后,清源茶在蔡襄的指点下,从茶丛品种的更新,到采摘、制造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改进。每年北风初起,由刺桐港出发的南海商船,载运外销的茶叶,已与瓷器数量齐观,素来以泉府绸、刺桐缎驰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茶瓷之路”了。这也为30年后的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创造了条件。 “茶寮”与“纪德碑”的由来 位于清源洞前的明代“种茶碑”——纪德碑,是清源山民种茶的史实见证,清源洞山后名叫“茶寮”的自然村,也是用茶作坊命名的。 茶寮在清源山有两个含义:一是采茶区搭盖的简易茅屋,也就是茶寮的本来含义,另外一个是山上一个小村落的村名。 村子就位于清源洞附近的后山,规模不大,住着数十户人家。至于村子名称的由来,村民可说不清楚,一直是这样叫下来的。 而在清源洞前的一块保存完好的明代《纪德碑》,正是万历年间史学家何乔远所写。石碑上书:“泉山之名,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周土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守僧支应不瞻,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这就记录了当时“山户种茶”的史实。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泉州市委会主委何融融经过多方面求证,认为纪德碑位于清源洞,茶寮也在清源洞附近,周围也有很多茶树,石碑上记载的“山户种茶”,刚好与“茶寮”相互印证。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