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溪县长坑乡水缸村,只见山上茶园郁郁葱葱,村庄道路平整宽敞,新建楼房鳞次栉比,门前屋后整洁有序,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这个719人的小村,2006年度的生产总值达865万元,人均年纯
收入达8037元。而在2003年,该村还是被定为扶贫开发重点的革命老区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480元。
水缸村建设是我市951个革命老区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据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统计,我市革命老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纷纷脱贫奔小康,有711个革命老区村实现宽裕型小康。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促进老区经济
发展同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把老区社会事业建设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全市8个老区县(市、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立足区域优势,找准位置,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升革命老区的发展水平。
晋江市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帮助老区解决生产中的具体困难,几年来还筹集近5000万元扶持老区建设和保障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及病灾救助。目前,晋江全市91个老区基点村全部实现小康。安溪县实施“工业强县,茶叶富民”发展
战略,其中水缸村就建设生态茶园100亩,改造老茶园300亩。
德化县坚持“大城关”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瓷器历史悠久,瓷业人才济济等优势,逐渐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陶瓷主导产业。泉港区涂岭镇引进35家企业,群众创办
加工企业72家,解决1万多个劳动力的出路。全镇21个老区村都评上“宽裕型小康村”和“宽裕型文明村”,被授予“宽裕型小康镇”。石狮市永宁镇前埔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工业区、耕作区、居住区,由“空壳村”一跃成为“宽裕型文明村”。
在扶持主导产业快速增长,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市老区行政村基础设施也大为改善。全市老区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灯照明、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卫生饮用水等“五通”,“安居工程”也优先安置老区行政村。全市老区一批教育、
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相继建成,老区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报记者黄连茂实习生江岚·(
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