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小陶瓷演绎出的“大事”
在前往德化采访该县陶瓷业的路上,记者心里总是有点忐忑不安。因为一说起陶瓷,记者满脑子里想的是景德镇、淄博甚至唐山。这个位于闽中山区的德化陶瓷难道还有什么“绝活儿”?但当记者乘车穿过蜿蜒崎岖的戴云山脉来到德化时才发现不虚此行。让记者开眼和惊讶的不仅是这里兴旺发达的陶瓷业,更有这个山区小县依靠自身力量办起的一所全日制的“德化陶瓷学院”,以及投入大笔资金支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德化县财政局副局长林素红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筹备,学院目前已经全面招生。仅仅是这所陶瓷学院,全县就投入了6177万元,目前每年的运行费用还有1000多万元。
德化,这个只有31万人口、去年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5亿的山区县为什么要出此惊人之举呢?
粘秋生是德化县副县长、德化陶瓷学院院长。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准备离开的时候,他才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赶回来,未及落座,便开始以极快的语速向记者发表起了他的“演讲”——其主要意思是:只有培养产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依托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优势才能改变单纯依靠资源优势和经验方式发展陶瓷产业的状态。而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是德化未来发展的最大寄托。对于德化倾力创立陶瓷学院,粘秋生动情地称之为“一方热土上的一个壮举”。
事实正是如此。德化艺瓷流光溢彩,但其产业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据介绍,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德化陶瓷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压力剧增。
德化陶瓷胜景之下的隐忧在福建具有一定代表性。
近年来,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省财政总收入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底子薄,包袱重,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实际财力不足的矛盾始终困扰着福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财力,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素,成为福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经过认真研究,结合福建实际,福建省委、省政府逐步形成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
但究竟什么是“大事”?面对福建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记者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马厅长笑答,所谓大事,就是克服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因素。由于福建自有财力有限,必须在增收节支的前提下,集中财力,保证福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曾经担任省厅预算处处长的副巡视员卢世华则像是了解记者心中的疑虑。他说,关键还在于你集中了财力之后干什么事,如果你盖了办公大楼,老百姓自然不认为这是“大事”。所谓大事,应该是相当大的群体都能从中得益的事情。
打造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马潞生和卢世华心里的“大事”带有较强的理念色彩,反映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当前福建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财大思路。不过在张福财看来,集中财力办大事就具体多了。
张福财是福建省财政厅企业处副处长,长期从事财政企业工作。他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传统的财政支持企业或产业的方式更多侧重于具体企业,而忽视产业集群的形成;侧重于扶持具体项目而忽视公共平台建设;侧重于10多个省直部门或财政内部各处室各自发挥作用而忽视相互协调。因此,客观效果就是财政资金的“撒胡椒面”,企业拉关系、找门路。最终结果是本来就有限的财力得不到集中,用不到“刀刃上”,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因素得不到克服,财政资金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使用效率。
张福财说,在集中财力办大事思路的指导下,就福建目前的财力状况,财政部门支持经济发展及企业壮大的思路作了调整,一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二是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这样,财政资金逐渐减少为某个企业的某个具体项目“锦上添花”,而是为整个经济和所有企业的发展“雪中送炭”,公共财政的职能因此体现得更为明显。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发达的地区,该市财政局企业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财政部门集中财力,着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泉州已经形成了几个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比如石狮市和晋江市的纺织服装鞋帽、南安市的水暖建材、鲤城区的电子及石化、德化县的陶瓷以及安溪县的茶叶等。每建成一个产业基地,市里就给予100万元的补助。石狮市财政局预算股负责人告诉记者,石狮的主导产业是纺织服装和其他六大类产业。财政围绕纺织服装等产业加大投入,加快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目前,该市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正在加紧建设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首期占地45亩,是集人才、技术、项目研发为一体的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年底即可投入使用。孵化基地建成后,将逐步成为以纺织服装、清洁生产及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孵化器成果转化、中介、投融资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共服务功能。财政每年还拿出500多万元用于石狮服装城的建设与维护,使之做大做强。对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自实行奖励以来,石狮又新增了5件“中国驰名商标”。
在德化,古老的陶瓷业在财政的大力扶持下,正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德化陶瓷学院副院长张南章告诉记者,学院的专业设计与德化陶瓷模块经济和产业链发展紧密结合,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为陶瓷业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林素红介绍,该县除了每年安排500万技改资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外,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企业拓展市场。去年以来,德化财政还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支持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企业生产服务中心、福建省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壮大陶瓷产业集群。2005年,德化全县生产总值51亿元多元,陶瓷产业就占了40多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陶瓷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县的65%以上,其所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从业人员达12万人。陶瓷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出口基地。
从整个福建省的范围来看,产业集群正在逐渐走向壮大。张福财副处长介绍,培育产业集群是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必然要求。福建财政近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措施,支持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产业集群公共平台建设的投入,极大地推动全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仅在2005年,就统筹使用挖潜改造资金、产业集群建设资金3.47亿元,集中财力支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安排资金提升和扶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除此之外,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产学研和技术创新资金,统筹3500万元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张福财介绍,2005年,福建用于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总额近8000万元,在过去,这一比例只有20%,更多资金被直接作为企业资本金、项目补助或技改。
据介绍,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70个,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左右,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15个,产值规模约3000亿元,32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3%。
八方纵横通四海
“大家都说蜀道难,但是闽道更难啊!”讲到福建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深有感触地表示。他说,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福建的交通状况是非常落后的,在我国的整个沿海地区,过去只有福建省没有环路。这就意味着,凡是进出福建的车辆只能原路返回。
一组数据更清晰有力地显示出福建基础设施的薄弱:铁路人均里程为0.41公里/万人,居全国的第22位;省二级以上高等公路比重仅占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公路比重为1.86%,位于全国第17位。另外一组数据显示,福建生态环境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全国最高,水产品、蔬菜、水果的生产量居全国第二。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福建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及旅游价值。但这些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顺畅的交通。
在奔波于八闽大地采访的过程中,对于交通改善所带来的便捷,记者有了设身处地的感受。在从福州到三明的途中,为我们开车的师傅说,在修高速路前,大家都很害怕去三明,因为仅是单程就要在路上颠簸五六个钟头,当天根本回不来。但现在只要两个多小时。
“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高速路旁的大幅喷漆标语昭示了福建对于改善交通落后状况的急切,更展露出福建打通交通瓶颈的决心和气魄。
“福建近年来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并积极争取国债和中央财政补助,提前一年于2004年实现了省会到各设区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形成了‘四小时交通圈’。还建成了‘罗长’、‘漳诏’、‘福宁’、‘漳龙’等高速公路,新增里程868公里,使福建高速公路与周边相邻的广东、浙江、江西全面对接。”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韩健说。
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轻松。福建省高速公路总指挥部财务处副处长黄晞告诉记者,开始时福建希望引进外资以尽快改变极度落后的交通状况,但面对福建一穷二白的交通,外商都不愿第一个“吃螃蟹”。无奈,福建只好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在这中间,财政在各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较为困难的高速公路发展初期,财政每年都优先安排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有力地保证了泉厦、福泉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从1994年到2005年,省财政厅共安排预算内资金就达11亿元,安排交通部门规费收入资金32亿元专项以及通过免征部分税收和减免政府性基金,支持高速公路建设。此外,财政部门还通过财务规范和指导,帮助高速公路公司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黄副处长举例介绍说,财政部门通过推动高速公路非主营资产的改革,鼓励转让已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服务区,今后新建的则由社会投资,仅此一项就为高速公路收回和节约投资6亿元。
韩健介绍说,自2001年以来,福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已驶入“快车道”,每年完成投资额超过百亿元,其中交通投资一直三分江山,“独占鳌头”。这些项目的资本金都需要财政安排预算内资金进行筹集,同时积极争取和协调国债资金和国外贷款。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欠债太多,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总体上依然落后,特别是与沿海省市比较起来差距较大。因此,“十一五”期间,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还要加快。韩健说,福建今后的交通规划更为宏大和立体化,逐步向高速公路、港口与铁路相互连接、纵横交错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迈进。所需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财政依然任重而道远。
腾飞在海峡西岸
与台湾隔海相对,南北分别与珠三角和长三角毗邻,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及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大三角洲的联结点,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无可替代。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表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之后,福建加快发展的平台更加坚实和宽阔。有专家指出,“海西”的崛起将推进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对接,进一步整合福建、浙南、赣南和粤东等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体系,构筑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使之成为能继中国原有的三大热点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第四个重要的经济板块,使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一条更加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
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国家级平台,“远交”台湾,加强闽台合作;“近交”长三角、珠三角,与之实现“无缝”对接,福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利用好、发展好这个平台,不仅将大大推动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密切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也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到,福建财政人对于自身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站位”及面临的机遇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加快发展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急切。不过,要真正利用好这一优势和机遇并不容易。财政厅厅长马潞生反复告诉记者,福建的财政总收入规模虽然保持在全国第11位水平,但是厦门属于国家单列市,除去厦门,再加之向中央的净上缴,福建财政的支出水平只居全国第21位。在这种情况下,福建就必须继续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发挥财政职能,加快弥补基础设施落后的历史欠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为繁荣海峡西岸奠定坚实的基础。//by http://CiDu.Net/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