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影音 | 图片 | 论坛 | 模拟驾考 | 免费取名算命 | 瓷都工具 | 留言本 | 域名 | 瓷都商城 | 汇款 | 
您现在的位置: 瓷都热线|诚信中国:“一就是一”(1941.CN) >> 资讯 >> 瓷都德化 >> 综合新闻 >> 正文 登录 注册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一座城的光芒
德化:变得更美更具活力
戴云山行脚
地之灵人之杰
德化助学自驾游明天出发
再述地名——德化县
中国瓷都·德化概况
透过数字看德化
漫谈福建泉州德化瓷
十年重提访德化
德化模式引发的思考         ★★★
德化模式引发的思考
作者:许振煌 文章来源:德化教育 更新时间:2005-8-16 12:04:48
【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亦谈泉州模式的山区现象

  德化,这个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的山区县,在外人看来,有许多令他们觉得匪夷所思的强烈反差,德化县虽地处闽东南沿海,但却四面不临海;虽是个古老的瓷都,生产的却是最新款的西洋瓷器;虽是个地道的内陆小山城,经济外向度却是高得出奇;虽说多数农民企业家英文字母不识几个,但做的却是遍及全球的陶瓷大生意;虽是个总人口30余万的小县,却有16万人的大城关;人们印象中属于高污染的陶瓷产区,却是分外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正是这一个个反差,使得德化现象在泉州模式中更显出独特的魅力,引人注目,催人思考。
  泉州模式的山区版
  改革开放20多年,泉州市依托侨资侨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以石狮、晋江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展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亦成为泉州模式的突出代表,在我们研究泉州模式时往往把晋江现象等同于泉州模式。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到泉州的山区,我们惊喜地发现,位于泉州山区的德化县,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工业立县和“大城关”发展战略,成功地闯出一条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山区经济的路子,锻造出有山区特色的泉州模式山区版。
  作为人口只有30.4万的小县,2004年德化县实现生产总值60.0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52亿元,财政总收入4.77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5元。1996年以来,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13位,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十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等荣誉称号;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连续五届获得“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福建省领导到德化调研时称德化是山区县的“第一世界”,发展的成功经验被誉为“德化模式”。
  在泉州模式中,晋江现象和德化现象是泉州模式在沿海和山区的两种典型代表,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德化模式同样有着“泉州模式”鲜明的模式特征,如①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模式特征。德化现在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百分之百是民营企业。全县现有股份制陶瓷企业265家,其中企业集团23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家,上千万元企业64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4家,超200万元企业31家,超50万元企业130家。“民窑”成就了“德化瓷都”的今日辉煌,德化“民窑”比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的“官窑”更有活力,去年,德化陶瓷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是景德镇的4倍和10倍,更是醴陵的10多倍。②以外向型经济为取向的模式特征。全县有61家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近千家陶瓷企业加入国际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有近十家企业集团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200多家企业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了经销网点。2004年,全县出口交货值48.3亿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全县人均创汇超1000多美元,陶瓷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出口量占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③以制造业为支撑的模式特征。在1988年以前,德化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从1989年以来,德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间集资办企业的热情高涨,全县形成了以陶瓷业为龙头,电力、矿产、化工等多业并进的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全县工业产值92.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4%,第二产业占GDP的56.2%,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年总收入的77%。④以专业化、区域化为经营格局的模式特征。陶瓷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陶瓷产品逐渐向西洋工艺瓷为主转变,并相继开发出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陶瓷、稀土生态陶瓷、纳米陶瓷、灭菌陶瓷、夜光陶瓷、自清洁陶瓷等一系列陶瓷新品种,形成了聚集于城关的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专业化产业集群。同时促进了树脂、蜡烛、竹木、藤草、铁件等工艺的开发,带动了矿产采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机械、彩印包装、花纸生产、交通运输、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区域性陶瓷产业链。陶瓷业产值从1994年的5亿元跃升到2004年的58.7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陶瓷业纳税2.01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一半。
  独特的城镇化道路
  作为泉州模式的山区模式,德化模式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城镇化道路上,这也是德化模式与沿海模式的最大不同。晋江模式的城镇化道路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强镇弱市”现象;而德化县走的则是一条“小县大城关”的道路,没有像沿海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状况,而是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县城无论从人口还是企业都占全县的相当比重。目前城区有陶瓷企业1000多家,产值45亿元,城区两镇经济总量占全县的65.5%;城关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2.73平方公里扩大现在的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7万多人,比1995年增长三倍多,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4%,大大高于沿海的水平。
  德化模式与晋江模式在城镇化道路上的不同表现,有其客观的发展动因。我们知道城镇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的,而泉州市的工业化又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推动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放、帮、促”政策指导下,民营经济发展无论在创办的形式上或是布点上都有较大的自由度。晋江沿海工业化起步时,沿海地势平坦,水、电、路、通信相对方便,又有“三闲”(闲房、闲钱、闲人)可利用,民营企业选择就地办厂,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办企业成本,因此,厂居合一的情况在沿海乡村随处可见。这虽然有利早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却由于要素分散拖后了城镇化步伐。相比之下,山区山路崎岖,纵然有“三闲”优势,也会被运输不便、信息不灵等不利因素所抵消,企业要生存自然会把地势相对平坦、要素较为集中的县城作为首选。企业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关集聚的效应,使得山区的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方向形成一致性,这也是山区的城镇化率往往要高于沿海的原因。
  对于以山区为主的福建省,山区的德化模式比起沿海的晋江模式似乎更有借鉴意义;对于泉州,在要素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泉州应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实现加快发展,德化模式同样有其借鉴意义。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看,德化模式的环境保护等要优于沿海模式,一是它通过集中发展“大城关”经济,避免了沿海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的资源要素的分散配置,有利于提升山区城镇化水平;二是可以通过集聚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后发优势;三是由于企业集中于城关一域,使政府可以有效地开展污染集中治理和控制,避免了沿海厂居混杂,无序扩张的工业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进瓷都德化,“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的景象常令人惊讶和赞叹不已。
  集聚  创新  和谐
  德化现象给我们的启迪,主要有三:
  一曰“集聚”。德化经验告诉我们,在山区各种生产要素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要素集聚起来形成局部优势,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沿海相比,山区经济发展有着更多的瓶颈制约,交通不便、环境不佳、工人难招、要素缺乏、配套成本高等,都是山区企业在发展中常遭遇到的拦路虎,也是山区经济的发展普遍落后沿海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一些山区县为了经济发展,不顾自身实际,盲目照搬沿海经验,追求面面俱到,搞全面出击,到处铺摊子,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像撒胡椒面似的到处都撒一点,结果不仅经济没有大的改观,更造成了财力的消耗、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德化模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立足山区实际,通过集聚要素,实施“大城关”战略,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把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城关地区,不断完善软硬环境,努力增强大城关的经济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城关成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破解了制约山区县发展的难题。德化-俣式还告诉我们,集聚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就是有所取舍,有重点。能否有意识地通过集聚有效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是衡量一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山区,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一致性,作为一方政府就要能够顺势而为,积极创造条件加速集聚进程,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在沿海,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一致性,作为一方政府则要审时度势,适时而为,通过资源要素的梳理、盘活、整合实现集聚,扭转分散的工业化布局造成的城镇化滞后局面。
  二曰“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源泉,新思路决定着新出路。不少山区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传统工艺,但由于死守旧的市场不放,结果很多都只能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德化陶瓷之所以能复兴,就在于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一是市场创新。德化陶瓷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以日用瓷、传统瓷雕为主的,并一度成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但后来随着封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以及泉州港的衰落,德化瓷市场日见萎缩,使得瓷都声名不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德化县政府和企业敏锐洞察国际陶瓷市场变化,及时地把市场主攻方向从国内日用瓷、传统瓷雕市场转向国外的西洋工艺瓷市场,确立以发展西洋工艺瓷的振兴战略。市场创新使德化陶瓷进入了一个广阔天地,传统的陶瓷产业也因此“老树开新花”。二是科技创新。依靠科技、重视人才,是德化陶瓷业兴旺发达的另一个奥秘。为了满足市场“求新、求变、求异、求环保”的需求,德化县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兴瓷”之路,提出“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全行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并取得显著成效。在烧成技术方面,德化在国内率先进行窑炉改造,先后开发了以电、油、液化气为能源的窑炉技术;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窑炉设备,推广应用低温烧瓷技术,提高了产品烧成率和环保水平。在产品创新方面,每年投资金3000多万元,开发生产新产品2万多个,拥有专利的陶瓷产品300多件,得到版权登记的有1000多件。在构筑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全县已创办民营陶瓷科技研究所182家;并抓紧创办德化陶瓷学院,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陶瓷技术研发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他们还将依托陶瓷学院组建省陶瓷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重点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三曰“和谐”。山区条件差,底子薄,经济发展与环保似乎是一对两难抉择。德化陶瓷业发展中也曾遭遇“林瓷矛盾”,在用木柴做燃料的传统陶瓷烧制时代,德化每年都要消耗1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林瓷矛盾”一度十分严重。对此,德化县始终坚持“兴瓷不忘环保”,率先在国内进行陶瓷窑炉技术改革,全面推行用油、电和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木柴烧瓷的新技术,成功地破解了困扰多年的“林瓷矛盾”这一难题,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为“无烟瓷都”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陶瓷生产高速发展这段时间里,全县森林覆盖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1993年的53.9%提高到现在的77.1%,做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当前泉州加快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个新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模式,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德化模式的借鉴意义或许在此。
  虽然,德化模式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如何提升、拓展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德化模式绽放出的生机和活力,正与沿海的晋江模式珠联壁合,交相辉映,成为大泉州经济区中的两颗璀璨明珠。//by http://CiDu.Net/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资讯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点击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