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新华网福建频道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是新时期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课题。 如何壮大?泉州的干部群众提供了自己的答案: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施“品牌经济”的产业战略;他们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他们发挥政府能动作用,调控经济运行,优化配置资源,营造大发展的环境。可以说,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支撑起了一个“大泉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泉州的上上下下,对发展充满忧患意识,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无疑将转化为新的动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既定的模式,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希望该报道对各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所启迪,有所借鉴。 新华网福州4月17日电 (李宇思 王人墨 陈岳 王永珍 吴毓健)泉州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我省构筑“海峡西岸繁荣带”中,发挥了引人瞩目的作用。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23亿元,财政总收入87亿多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6%、16.3%;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居全国212个地级市的第3名;农民人均纯收入4878元,5年间增长31.8%,比全国高出近一倍;晋江、石狮、南安、惠安都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前50名,安溪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发展十佳。今年1 3月,全市GDP达304.31亿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工业产值的增幅高达16.1%。 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支撑了大泉州的持续快速发展。 特色经济就是特殊竞争力 这些百强、十强、十佳县 市、区 相继崛起,都得益于把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形成了多样性、区域化和专业化的产业和市场格局,形成了区域品牌经济。 安溪乌龙茶虽说历史悠久,但名声大振是近几年的事。这个县从拥有30万亩茶园、70%农民以茶谋生等县情出发,以乌龙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以品牌带动优质良种茶叶基地建设,带动深加工、包装、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把特产做大成特色经济,茶叶年产值达30亿元,茶叶价格成倍增加。1990年,以茶为主的安溪财政收入仅3700万元,而去年已增至4.76亿元,农民收入也从1100元增至3700元。安溪成为驰名海内外的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铁藤工艺之乡,甩掉了全国出名穷县的帽子,跃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与安溪相类似,德化陶瓷、惠安雕艺、石狮服装、晋江鞋帽、南安建材、永春芦柑,以及鲤城电子、丰泽树脂工艺、泉港化工等特色经济,这些地方多年苦心打造,终有一块响亮的特色品牌,在国内外市场角逐中展现特殊的竞争力。 发展特色产业,必然与特色市场建设联在一起,促成产业与市场良性互动。“中国茶都”、“中国鞋都”、“闽南建材市场”、“中国雕艺城”等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市场。市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从1990年至2002年,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从618亿元、6.24亿元和783元各增至1223亿元、87亿和4878元,增幅各达一倍、12.9倍和5.2倍。 工业化城镇化互带互动 品牌经济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这是泉州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泉州市于1998年提出建设“半小时城市群”。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区为骨干,30来个卫星城镇拱护的“半小时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该区域内人口和土地分别占全市的52.5%和24.6%,而其GDP、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却分别占全市的76%、84%和78%,是泉州市最具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的地带。 市委、市政府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同时,各县(市、区)纷纷以工业立县,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小城镇集中,带动了一批新型小城镇相继崛起。全市建制镇由1990年的45个发展到现在的115个,占乡镇总数的81%,其中有55个镇的乡镇企业产值超10亿元。城镇的扩张,使得大量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出来,便于实施中小企业集群战略。有资料显示,晋江的陈埭镇生产的运动鞋已占全球运动鞋市场份额的20%,这一产业集群是由3000多家以运动鞋产业劳动分工的制鞋、生产鞋辅料、销售鞋以及设计鞋等中小企业构成,成为中国运动鞋之都。城镇化反过来也促进了工业化,提升各县(市、区)“精品”工业园区建设,带来产业升级换代,产业链越拉越长。 永春、德化虽然地处山区,条件不如沿海,但走的路子是一样的,即把各自优势产业向城区集中,发挥“小县大城关”效应。永春县先后7次特别是从1998年起连续5次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去年首次跃升至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的第一位。德化在建设“大城关”的同时,先后在城郊建成了6个面积上千亩的工业小区,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促进了“九五”期间全县经济年均递增22%。 从“点状辐射”到“块状推移” 3月27日,泉州涉及6个县(市、区),长达260多公里的沿海大通道项目启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泉州山海联动、协调发展,出现了逐渐由行政区划内的“点状辐射”,向跨行政区域的“块状推移”的势头。经过一年多整合,目前已形成跨越12个县(市、区)域的湄洲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晋江口三角洲科工贸旅游经济区、围头湾地带对台贸易加工区、东西溪沿岸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的四大经济区域,彼此互相涵盖、互相包容。 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强化经济区域观念。泉州人正以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围绕各大经济区域的战略目标、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既注重各展所长、合理分工,又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力促建成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延伸大泉州腹地,扩大泉州发展空间,搞好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对接,积极发挥泉州各县域在闽东南地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中承接南北、拓展东西的“中心区域”作用,加快做大做强“块状经济”,为实现全市“十五”期间增长11%和“两个率先”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稿件来源: 福建日报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