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化:向现代化绿色瓷都迈进
作者:邱和军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6 8:11:5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2004年12月,《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得泉州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根据规划,德化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瓷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来,德化开发工业项目区8700多亩,县城建成区达8.8平方公里,城关集中全县人口近60%,并荣获“中国瓷都·德化”、福建省最适合人居地的美誉。悄无声息中,德化正经历着从千年古瓷都向现代化绿色瓷都蜕变的过程。(XMW)

  循环经济模式成就绿色GDP

  “持续完善和丰富‘1+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的高效性、社会的稳定性、生态的持续性,争取列入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认为,德化应该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

  德化是典型的小县城大城关。全县经济总量约70%、财政收入近80%、近18万人口集中在县城。“大城关”日益凸现,由经济、社会、生态间的循环,产业间循环、产业内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以及废旧资源的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构成的“1+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明晰。正是这种模式在山城德化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1吨陶瓷原料可配入近20%的废瓷粉,每年4万吨的原料,可以节省700多万元。”冠福陶瓷企业通过改进配料,既减少了废瓷造成的污染,又节约了成本。环宇陶瓷公司则在取材上作科技文章,在铁钛含量较高的劣质材料、低档瓷土和次生黏土中,开发出国家重点新产品。从黄金尾矿中分选出有效矿物作原料,可以研制出精美的色釉工艺陶瓷,万旗科技陶瓷公司在产业间循环所做出的尝试也取得成功。“我们利用黄金尾矿生产加气砖项目也投入生产。这个项目可以‘吃’掉更多的尾矿。”该公司总经理郑新烟告诉记者,他们在采矿业与陶瓷业之间搭起了桥梁。

  创新仅限于资源再生利用上,能源革新同样让德化众多陶瓷企业尝到科技的甜头。4月,龙锦陶瓷公司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一条长36米的电热隧道窑生产线,用电能替代了柴油,现在成品率提高了10%以上。德化近九成的陶瓷企业通过科技攻关,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取代木材燃料。困扰多年的“林瓷之争”得到解决,水源得到涵养,促进了水电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人口往城区聚集,农村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7.3%,德化的经济、社会、生态得到和谐发展。

  《德化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深有感触地说:“德化县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大城关战略打造现代瓷都

  四年前,德化就提出“构筑现代化瓷都”,明确了“东进南拓、整合提高”的城市发展思路。

  走进位于德化城关东南部的宝美工业项目园区,在建的宝美职工公寓一天天“长高”,初步成形的厂区映入眼帘,省捆绑重点项目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工地一片繁忙……规划面积1395亩的宝美工业园区,是德化发展城市空间的重要举措之一。

  另外,城东、诗墩、紫云、鹏祥等四大工业项目园区的建设,也将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园区引来了国鑫矿业、硬质精陶、恒泉生物科技园等一大批生产性项目,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壮大环城关工业带。

  短短的三年里,德化建设金苑、鹏中等一批商住小区,建筑面积50.5万平方米;通过规划建设“幸福家园”和企业职工公寓,解决了8万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进一步撑大城市框架。

  “一场”、“一城”、“二路”、“七片”等一系列关乎城市品位的城建项目正加快脚步从图纸变为现实。在建的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连通城关南面各个组团的环城路,活络了城区的筋骨,为经济发展铺设“高速路”。

  “要把德化作为沿海县来定位、来谋划、来推动,自觉融入‘大泉州’发展格局。”陈全顺认为,只有强化沿海意识,增强“学沿海、赶沿海”意识,才能尽早实现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推进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这一目标。□本报记者邱和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