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发短信可知位置 手机定位普及考问隐私安全 | |
作者:李阳 魏浩 文章来源:大河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 9:30:0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业务公司 手机定位不可因噎废食 据10086客服人员介绍,河南移动的手机定位业务开通于2005年7月24日。在记者与推出该业务的武汉一家科技公司联系时了解到,在目前开通此项业务的省份中,河南省的业务量最大,每月业务流量达到了10余万,但该公司并没有进行个人和企业的流量统计。在该公司的网页上,记者看到,除了记者进行测试的逛大街业务,还有友情雷达、消费看车等个人业务,以及针对企业推出的商务雷达企业版、定位通,监控中心网等。 负责联通手机定位业务的一家公司的王经理说,联通的手机定位业务于去年8月试运营后,于今年1月1日正式推出,但仅限CDMA用户。据介绍,联通手机定位的方法与移动推出的业务类似,但更多的是针对企业用户,精确度在5米至50米之间。“希望市民能够正确认识手机定位系统。”王经理说,首先,手机定位仅仅是一种通讯科技手段,定位系统是出自个人自愿,被查询人是否愿意被查询,均需要经过短信授权。如果不想被查询,手机用户也完全可以不进行授权来拒绝他人的定位。即便是开通了定位功能,通过关机就可以回避这种定位。因此,手机定位远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神乎其神,那么可怕。 其次,手机定位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窥探他人的隐私”。手机定位服务,在进行野外营救、报警救援、物流配送、旅游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运用。“比如小灵通也推出过方便家长定位儿童的定位技术,这都是定位技术的运用。” 对于市民提出的一些异议,王经理说,任何科技的推出,都是基于服务大众的基础上,就像互联网一样,不排除会有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互联网的积极意义。对于手机定位,不应该扭曲地放大其负面作用,而应该理智、正确地看待手机定位的科学应用。 据王经理介绍,现在西方一些先进国家的报警系统,已经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技术,迅速定位报警人所在的准确位置,有效地避免了求救人说不清自己所处位置,延误救护时间的问题。目前国内北京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也引进了这项技术。 记者随后联系了北京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确已经引进了该项技术,在该项技术运用后,即使报警人无法提供自己的位置,救援中心也可以通过手机定位确定报警人的准确方位。目前,该项设备正在调试过程中,预计年内即可进行实际运用。 律师 法律和道德的争议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通讯科技的更新,都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科技体验。然而,从最常见的群发短信骚扰,拍照手机偷拍,到现在可能泄露行踪的手机定位,每一次科技更新无疑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让用户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与道德的话题和争议。 河南仟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国涛称,随着信息技术进步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了公众生活中。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正在逐步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混淆,包括以踩猫事件为代表的层出不穷的网络“追杀”曝光个人资料现象,都是私人空间被公共化的案例。 手机业务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新的通信技术,它的实际应用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在具体操作中,通讯服务商采用的需要同意才可进行查询的定位方法,从该项业务本身来说,不存在隐私方面的违法。在实际操作和国外法律法规中,在获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个人资料,活动信息,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违反当事人意愿,那就会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个人在使用该项技术时,也最好在自愿的前提下,来使用这项技术,避免因为侵犯他人隐私权造成纠纷。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手机定位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应用价值也不能一概而论。在用于人们工作和社会救援方面,它将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是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如果利用于违法行为的话,又会对当事人权益造成侵害,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调控对技术的利用方法,制定出更详尽更完善的使用制度。 此外,仅仅凭借一条短信息,不足以证明查询人的真实意愿,建议在业务程序方面能够更慎重,更完善。最好是自愿注册、取消该服务,采用更灵活的操作技术,以确保被定位用户的隐私。(李阳 魏浩)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