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化“1+3+1”循环经济模式生奇效
作者:邱和军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7 21:04:2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坚持科学发展推广生态陶瓷

  核心提示:什么是“1+3+1”循环经济模式?在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济、社会、生态间的循环,产业间循环、产业内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以及废旧资源的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这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渐明晰。(XMW)

  德化县2006年收获了多项荣誉,但被确定为全省第一个县域循环经济示范县试点,无疑是最有分量的。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走进德化的游客所见的却是“千家企业无烟囱、山清水秀新瓷都”美景。德化的“1+3+1”循环经济模式的魅力让人惊讶。(XMW)

  30年探索发展新路

  陶瓷业以薪炭为燃料已有千百年传统。为打造“无烟瓷都”,德化县及时调整燃料结构战略,倡导优先发展小水电,使用柴油、电能、液化天然气等高效清洁能源,淘汰落后的燃薪龙窑、燃煤倒焰窑,以有效解决困扰多年的“林瓷矛盾”问题。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提出,陶瓷产业要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本。目前,有60辆罐装车远奔新疆,将液化天然气拉到德化,再由亚洲最大的天然气汽化站进行汽化,每天供应24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满足陶瓷企业的需要。应用新能源,德化陶瓷产品质量提升了,成本反而降了,环境面貌也得到大大改善。(XMW)

  德化的经济发展推动陶瓷产业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大城关也日渐形成。目前,德化1100多家陶瓷企业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关,近18万人进入城关,大大缓解了农村生态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据统计,目前德化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7.4%,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85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每年向闽江、晋江下游提供优质水源25亿立方米。(XMW)

  科技成就循环经济

  在德化县县长李辉跃看来,德化探索出“1+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还是借力于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双轮驱动”,这当中既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更源自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XMW)

  过去德化城关瓷器废次品、废瓷土堆积如山,造成空气和河流的极大污染,如今在科技创新作用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回收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用铁铲将瓷器废次品倒入碾石机。该公司总经理林文智告诉记者,通过科技攻关、改进原料配方后,1吨原料当中可配进15%-20%的废瓷粉,每年4万吨的原料,就节省700万元-800万元。环宇陶瓷公司采用铁钛含量较高的劣质材料、低档瓷土和次生黏土作为主要原材料,开发出国家重点新产品。万旗科技陶瓷公司从尾矿中分选出有效矿物作原料,研制出的色釉工艺陶瓷既美观又耐用,每年节支增收450万元,在矿藏业与陶瓷业之间产业循环作了很好的尝试。(XMW)

  规划先行效益凸显

  德化的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同样离不开规划先行和对效益的追求。政府花大力气邀请知名专家顾问,深入德化调研、规划,给德化发展循环经济指明方向。德化县得出经验:有生命力的循环经济应该将效益摆在第一位。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企业才能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从1979年时,德化陶瓷产值不到1000万元,到2006年,德化陶瓷生产总值超40亿元,生态环境质量位居福建省第一位的德化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这不仅创造了“德化速度”,也是对循环经济推动德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好诠释。·本报记者邱和军通讯员郭仙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