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溪山第一”鼎仙岩 | |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2/3/17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 |
|
|
“溪山第一”鼎仙岩 岩屏山属德化戴云山在东南之余脉。戴云山主脉行至惠平格,成为永春、仙游两县分水岭,而终结为乐山五台,是永春、南安两县交界地。岩屏山在永春境内,势分东西两支脉,北接戴云主脉,故得山川胜概。 自岩屏山麓,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行约十里,但见前面林木荫蔽,透出飞檐翘脊。岩之近处有“五松岭”,苍松古柏,枝虬叶茂,粗可合抱,构成天然图画,美妙绝伦。岭下矗立巨石狮头,造型粗犷,是早期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走近鼎仙岩,只见岩前有数丛百年丹桂,几株茶花斗艳。庭院原有清乾隆年间修筑的放生池,泉流清洌,据说民国时期有仙溪侨亲从南洋购得一只数十斤重的大海龟,带回放生于此池中,可驮五六岁儿童,如今尚存两片龟甲。 岩宇为悬山式土木结构,面阔七间,院落宽敞,僧舍禅房齐备。正殿称大悲殿,奉祀观音菩萨和南海祖师等佛像,佛道合一。岩内悬铁钟一口,敲之声可闻十里之外,系清代遗物。寺中额匾“鼎仙岩”、“大悲殿”、“泽被万方”、“功参上乘”,落笔沉稳,雍容得体,据熟悉掌故的当地人说,系清光绪年间林一桂所书。林一桂是永春外山乡美兜村人,青年时曾寓此寺教书,后求取功名,任连江县知县,以善于调解纠纷著称,今永春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 鼎仙岩后奇石峥嵘,古木苍翠,有同心树、树抱石、石钟、石鼓、望天台、圣火石等胜景。不少树木径生石上,根须盘结,将石头包容,不由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有古藤蜿蜒,从大树上垂下,小孩可自由攀援;有巨石称“望天台”,登临其上,下临陡崖,使人腿脚发软。而透过婆娑绿叶,望见斑驳清蓝的天空,清风拂面,不禁令人起尘外之思,回想朱子当年风采。 南宋时,一代理学家朱熹多次到永春,拜访恩师蔡兹和好友陈知柔、陈光,并畅游永春山水。当他游历至仙溪岩屏山,见其巍峨高耸而秀气聚瑞,不禁感叹:“真乃溪山第一!”当地士绅遂请朱熹题字“溪山第一”。朱熹见有巨石坐东面西,四周林木蓊郁,微风来时,宛似仙境,乃再题“仙苑”二字,署名“晦翁”。临下山,朱熹再次环顾壮丽山川,心潮起伏,曰:“兴此岩也,必聚众仙。山有仙则名,此山必仙众而鼎甲,宜易名鼎仙山。”由于朱熹的题赞,仙溪民众在山上建起鼎仙岩。现存岩宇为明万历年间仙溪人郑三洲、碧池重建式样。民国十六年(1927年),仙溪郑氏海内外宗亲又添建环楼。20世纪80年代,因年久失修,鼎仙岩多有损毁之处。仙溪郑氏海外侨胞资助和各方人士热心题缘,1987年重新修缮,恢复岩寺各处胜景,并修通山路,辟为风景区,古寺重焕异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鼎仙岩还是永春水仙茶和闽南水仙茶的发源地。据民间传说,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有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与他:“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杂草丛生,林木参天,风景幽雅,就搭座草寮住下来,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一手栽培和制作的好手艺。 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仙溪鼎仙岩栽种。鼎仙岩地处高山半腰,土壤多石砾,水清雾重,得此水土之灵气,加以精心培育,长出的茶叶青翠葱绿,幽香扑鼻。郑世报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独特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一呷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相媲美。后由海外侨亲广为传誉,扬名东南亚。鼎仙岩附近茶圃年年扩大,仙溪几乎户户种茶制茶。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新中国成立后,闽南十几个县市相继引种水仙茶,已非永春一地独有,遂称“闽南水仙”。如今鼎仙岩下,层层梯田耸翠,片片茶果飘香,不减当年盛况。 如此溪山胜景,岂能无诗?据文献记载,清代诗人连步青曾游于此,以浪漫恢宏的笔调赋《游鼎仙岩歌》长诗,云:“我闻仙溪之上有鼎山,乃是飘飘碧落之洞天。石骨岚光斗秀削,丹梯翠栈相钩连。”近代陈奕修有《鼎仙岩》一诗,生动描绘了鼎仙岩“溪山第一”的美景:“鼎仙胜景是溪山,高士留题数百年。寺内钟声闻远社,春前茶圃尽含烟。云深日暮林归鸟,夜静天开日照禅。宝刹庄严佛胜地,如来独坐对西天。”□林联勇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