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片痴心在玉瓶—— 记工艺美术大师曾玉真
作者:郭仙仙 连贵斌…  文章来源:瓷都德化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1 8:20: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平常的建筑,小小的庭院。每天下班回家,曾玉真就系上围裙,坐在家门口,一手持刻刀,一手托陶瓷花瓶胚体,专注地通花、刻线条……

  曾玉真于1981年进入德化瓷厂当一名质检员,后师从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杨剑民,从事过彩绘、雕塑等工作,现在是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的一名陶艺研究员。对陶瓷的造型及通花艺术,她情有独钟,并于1995年开始独立设计作品,尝试镂空花瓶的制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佳作不断。(XMW)

  那时,为了参加福建省永德信明康杯陶艺作品大赛,曾玉真四处请教名师、大量收集资料。而创作的灵感则完全来源于日常的生活观察,“整个造型就像玫瑰花,而瓶口是照着一个播音员的口形塑造的。当时我不知要如何处理就想找一个美唇作为原形,当时看电视不看人只看人家的嘴巴。”她说。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她完成了她的处女作——陶艺作品《花心》:底层形如含苞待放的玫瑰,顶端有一椭圆形唇口,一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迷人的芳唇。该作品在福建省永德信明康杯中一举获得金奖。(XMW)

  成功让她出乎意料,但又尽在情理之中。这无疑给曾玉真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XMW)

  瓷都德化以“中国白”瓷雕而闻名于世,德化的瓷土性软,而所有通花的造型设计,都是既要考虑镂空的艺术效果,又必须考虑陶瓷成型和烧成工艺的制约。更何况,作为一种线条式工作,通花要能让手中的刻刀出现明暗深浅、变化有致的图案和色调,刻划线面要有不同的深浅,又要有宽狭不同的面积,且刻面上要呈现高低不平的起伏,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具备工笔重彩等几多功底,更需要长期的坚持。她随手拿起一个“梅花扁瓶”熟练地做着示范:“刀法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刻刀所过之处,但见线条活泼流畅,粗细均匀,疏密得当。(XMW)

  去年,曾玉真的象牙白瓷花瓶《双层镂空庆丰收》因寓意丰富、制作繁难、构思精巧、富有创新而获得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该作品采用三层设计,最里层为立柱式,作为骨架用来支撑花瓶;第二层是镂空的麦穗花,花纹不仅有变化的穿插,还有等量的均衡,寓意丰收的景象;最外层是“百花齐放,载歌载舞”,表达人们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和祈求和平幸福的美好心愿。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整体高度达到46cm,长围直径达34cm,这在用象牙白瓷土烧制的镂空花瓶中十分罕见,而且三层镂空花瓶的设计和制作都有许多突破。(XMW)

  曾玉真说她也觉得很怪,原本是一个爱好广泛、不甘寂寞的人,平时唱歌、跳舞、阅报、养花无所不及,但一到创作,她却能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性,潜心其间。谈起这件《双层镂空庆丰收》的创作过程,她说:“从图纸的初步构思到作品的最终完成,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图纸的设计到形态的思考,从材料的取舍到作品的修改,要考虑很多问题,那时我经常失眠,有时觉得自己快疯掉了,几个月里,我整整掉了13斤肉。但创作本身就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凭借二十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刻苦钻研,曾玉真的雕刻技法、通花品种和纹样的变化也越来越丰富。在雕刻技术上,从最初的单层雕刻到现在的双层雕刻乃至三层雕刻;在图案纹样方面,从简单的竹梅图案发展到复杂的几何纹样;在器物的造型上,从常见的花、鱼等动植物形状到抽象的人体造型等;在装饰方法上,融合了浮雕、拉泥等工艺……曾玉真说,艺无止境,学不停步。目前,她正在尝试着将手工拉泥和工笔书画等技艺有机融合在通花艺术中。(XMW)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