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泉州跨越“数字鸿沟” | |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2/5/17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 |
|
|
泉州跨越“数字鸿沟” ■德化陶瓷与永春芦柑 对德化这样的山城来说,互联网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众所周知,德化是著名的瓷都,陶瓷产业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德化瓷除了传统陶瓷外,另一大块是西洋陶瓷(欧美市场订制的西洋陶瓷工艺品),一位当地的老板回忆说,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他们跟欧洲做生意是这么做的:通过贸易公司千方百计联系到欧洲客户后,首先要通过邮政特快专递把样品寄到欧洲,客户看了后,指出一些缺点,然后再把样品寄回来,这样一个订货流程需要整整一个月。但现在有了互联网,企业可以在网站展示自己的产品,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确认样品,交易过程缩短到了3分钟。据统计,德化的陶瓷贸易,如今已经有30%是在网上进行的。 据说,现在很多企业连春秋两季的交易会都不去参加了,因为企业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接客户订单。即使去了,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用汽车、火车将样品运到会展现场,而是带上一台电脑、一个投影屏幕,在现场进入本企业的网站,展示给客户看。 “数字”同样改变了永春芦柑的命运。但在多年前,永春境内的一些偏僻乡村,连电话都通不了,找不到市场需求信息,在丰收的时候,芦柑运不出去,大量的芦柑就腐烂了。那时的永春芦柑只是一种廉价的“土特产”。但有了程控电话,有了互联网,有了各种“数字”通道,永春芦柑如今是一个畅销的农产品品牌。■网校生活开始了 在一次北京某网校的泉州展示会上,记者看到一位家长带着上初中的孩子来到现场。这位来自北方的家长询问的不是网校的课程设置,也不是授课的程序,而是询问这家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样,讲课的都有谁,可见网校已经不是太新鲜的东西了。 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国内网校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仅面向中学生的网校就有200多所,注册的学生已达60多万,其中仅北京就有30多所。像北京101学校、景山学校等知名网校都纷纷来泉州寻找商机。 泉州当地的学校,尽管还没有办出网校,但据记者了解,一些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学校也准备和网络方案提供商合作,突出自己的网校,如华侨大学目前已经在网上开设了不少课程。 网校通过网络技术打造了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升学路上的中学生而言,优势就更明显。通过网络的开放性,使那些无缘进入名校的中学生有机会聆听名校名师辅导。网校已经成为泉州学生的另一个课堂。 ■清明节的网上风俗 侨乡泉州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泉州人赶回家乡扫墓,但由于时空阻隔,许多人还是未能如愿。于是,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祭扫就悄然兴起了。 我国第一个纪念网站“网同纪念网”于2000年成立,它给网友提供了一个在网上纪念去世亲友的新空间。网民可以在该网站免费为去世的亲友建一座跨越时空的虚拟纪念馆,输入逝者个人资料,供亲朋纪念、缅怀。网友还可以在纪念馆里为逝者点烛、献花、点歌、祭酒等。 在网同网上,也有很多泉州籍人士建立的网上纪念馆,来自晋江、南安、安溪等地的泉州人为亲人设立网墓。在纪念馆中,既有普通老百姓为亲人设立的纪念馆,也有泉州籍历史人物如郑成功、俞大猷、李光地等人的纪念馆。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用户只要点一下鼠标,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为亲友设立的网上纪念馆,比起奢侈的实物祭礼来,这种“网上风俗”很值得称道。 泉州的“数字鸿沟” 德化陶瓷和永春芦柑是跨越数字鸿沟的好例子。随着因特网迅速在泉州普及,因特网促进了很多边远地区的发展潜力,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参与和发展的新机会。然而,因特网在泉州的普及毕竟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市区与农村地区特别是安、永、德边远山区存在很大的普及差距。 泉州作为全省经济强市,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相当成就。无论是市民、政府、企业,与数字的联系日益紧密。目前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有190多万户,电信宽带IP城域网建成,“1118工程”进展迅速,网民数量更是呈现几何数增长,其中有一部分市民已经率先搭上了宽带快车。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农民也在网上卖产品,越来越多的市民与“数字”进行亲密接触。目前,我市有网民40多万,其中宽带用户有3万多。在电信公司的经营业绩方面,无论是泉州电信还是泉州移动,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 但这并不能说泉州人已经真正走进了数字时代。有当地电信界人士说,目前,一大部分的市民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还没有真正和数字生活接触。而从经济领域的应用情况来看,泉州是一个民营企业占主导的经济体,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尽管很多企业触了网,但整体处于较低的阶段,企业信息技术和装备的投资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都比较差。直接为商业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和专业服务的比例很低,尤其是数据库服务的产值更低,这说明中国深度信息服务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管种种数字表明,泉州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大市,但尚未成为信息强市。 填平“数字鸿沟” 在填平“数字鸿沟”方面,泉州电信的三大工程“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泉州还建成了包括县市区政府及一些重要乡镇的政府网站,“万家企业上网工程”也把数以万计的泉州企业送到了网上。 泉州市政府的“数字泉州”战略的实施,在当前给泉州的数字化水平推进了一大步。市电信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说,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政府的作用是必须的,政府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在于政府是否掌握了有效克服“数字鸿沟”的手段。目前,泉州的几大上网工程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其职能仅限于信息发布,而且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比较慢,距离真正的服务职能与商务应用还有距离。 同时,电信产业管理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泉州,几大电信公司之间目前也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消除“数字鸿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往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的地区,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乡镇公用电话普及率,让农村的各级政府机关、农业科技推广站、储蓄所、邮电局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上网。目前实现这些目标仍然有相当大的困难。 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说足够的食物、良好的营养、清洁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话,那么在信息时代,通信以及网络的接入、使用以及满足人们的基本信息需求也将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人权。因此,陷入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贫困陷阱是非常危险的。背景资料 世界电信日的由来 今天是“世界电信日”,它的由来源于电报的发明。 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最初的国际电报只能通过各国国内线路传送到边界交换站,然后由对方派人把电报拿去,再用电报机继续传送。1850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在英法两国间铺设成功,从而为开辟国际间电报通信创造了条件。又过了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也竣工了,这是国际电报通信的开端,因为它实现了两个大陆间的长距离有线电报通信。 为了使电报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几个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1865年3月,这两家电报联盟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5月17日,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俄国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宣告“国际电报联盟”,即后来的“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正式成立。国际电信联盟现有188个成员国。 为了纪念国际电信联盟的成立,1968年国际电联决定将原“国际电报联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从1969年开始确定每年的主题。(晓刘)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