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让泉州民间文化早回归 | |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2/6/3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 |
|
|
让泉州民间文化早回归 报道中的老照片,勾起了一些老泉州对儿时的回忆。洛阳的张先生特意致电[泉州晚报],询问以前有名的“洛阳八景”。今年46岁的张先生说,自己从小在洛阳桥边长大,很早就曾听老人讲过泉州“八大景”,对“洛阳八景”也较为熟悉。可是,“洛阳八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而“泉州八景”也只剩下了两三景。“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他说,作为老泉州,他对泉州特别是洛阳桥有特殊的感情。现在要重振“八大景”,投资要很大,不是很切实。但如果能适当地恢复一些景点景观,有助于泉州旅游的发展,促进服务行业。 年轻一代的泉州人则对泉州“八大景”知之甚少。江南浮桥的蒋女士说,虽然自己是地道的泉州人,可直到看了报道,才知道原来泉州以前有如此名称美、景色美的“八大景”。这其实是泉州的宝贵财富,好好利用,将会极大地增加泉州的文化内涵,提高泉州的旅游实力。她说,虽然来泉州旅游的人不少,但能第二次被泉州吸引来旅游的人却不多。如果能充分挖掘“八大景”的魅力,甚至将泉州的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民间传统小吃开发出来,那么相信泉州会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城市。 市民们在来电中,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保护好泉州自己的宝贵财富,利用好泉州自己的文化遗产,让泉州成为能吸引无数回头客的旅游城市。□[泉州晚报]记者陈毅香 泉州文化的“八”字“情缘” 多次来泉州旅游且对泉州文化颇感兴趣的王先生,对泉州的传统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感到疑惑:泉州的名胜古迹、民间传统工艺乃至节庆饮食,都与“八”字紧紧相连。据介绍,开元寺的东西塔平面八角,塔心八角,塔顶八脊,塔尖系八条链;古老悠久的市区排水系统称八卦沟;历史上泉州出过八个文武状元……“这是否能作为泉州文化的一条脉络呢?”他说,他熟悉和研究泉州文化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展开的。他还说,“泉州之八”誉神州,沿着“八”字走泉州,任何一个游客都不能不感到新奇,感到深奥,感到不虚此行,如: 八大名胜:开元寺;清净寺;清源山;圣墓;洛阳桥;石笋;后渚港;李贽故居 八大岩:老君岩;弥陀岩;赐恩岩;瑞像岩;千手岩;南台岩;碧宵岩;龟岩 八大寺:开元寺;清净寺;承天寺;崇福寺;铜佛寺;少林寺;宿燕寺;海印寺 八大特产:源和堂蜜饯;泉茂绿豆饼;范志神曲;秋水茶饼;东壁龙眼;延陵桂林;春生堂药酒;乌鸡白凤丸 八大类工艺品:木偶头;竹编;刻纸;通草花;彩礼;脱胎;木雕;刺绣 泉州文化的“八”字现象,还延伸到山区、海隅。如洛阳江八景:双虹夹镜;燕子穿梭;洛水潮声;白沙渔火;清源倒影;中亭钓月;凌波望;海门关雨。张先生说,单凭景点的名字就足以说明洛阳江八景的魅力。如果洛阳江八景重现,与中外闻名的洛阳桥相映交辉,将是一幅多么神奇而美妙的画景。又如“小泉州”安溪湖头的八景:东甲朝霞;白翠闻钟;阆山雪意;百濑溪声;三台夕照;霞蒲渔灯;成云观瀑与西湖夜月;七佛春云。曾有一位老侨胞因见不到他儿时迷恋的八景抱憾而返。临行,他饱含热泪:“八景,是故乡给海外游子的魅力所在……”□[泉州晚报]记者梁泉伟谢庭荣 “家乡小东西”今安在 几位来泉旅游的大学生临行前留下感想:“泉州的山光水色、文物古迹闻名中外,我们为这里深厚的传统文化所倾倒。但是,我们却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因为,我们没有带走最能代表泉州文化的纪念品……” 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李先生谈起他的“泉州之行”,感慨万千:“我是带着使命到泉州旅游的。我的祖籍在泉州,爷爷让我为他带一些‘家乡小东西’,让他重温浓烈的乡情。可是,我让爷爷失望了……”据李先生介绍,爷爷让他带的“家乡小东西”,就是曾经流行在民间的诸如“源和堂蜜饯”、“范志神曲”等。 福州的陈女士离泉前想给亲戚朋友带点礼物,这下可把她难住了。她向记者抱怨说,泉州的商业街、旅游点的纪念品千篇一律,找不出什么特色。各景点出售的纪念品,与在福州卖的没什么区别。 青岛的吴小姐在泉州游览了三天,临走时她由衷地说:“早就听人介绍,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确实很漂亮,可是最能代表泉州的东西却太少了!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没有更多传统的东西让游客感受一番呢……”吴小姐说,她知道泉州有许多官邸、洋楼,有许多瓷器、刺绣。但令她失望的是,恰恰是这些游客最关注的东西却被忽略了。她甚至感叹:听说五六十年代,泉州制作的风筝举世无双,曾作为对台宣传的重要工具,为海峡两岸同胞所称颂。然而,如今泉州街头出售的风筝,几乎都来自她的家乡山东。“泉州的传统工艺被泉州人自己给丢了……”吴小姐如是说。 自称美食家的温州旅客李先生则说:“泉州文庙富丽堂皇,令人赞叹。但是,食不厌精的古训似乎被泉州人遗忘了。泉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吃、美食,如今很难在街头巷尾看到了。” 不少老泉州都记得,泉州的饮食文化曾是泉州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某些角落盛行“八大岁序节日及八大民间小吃”。有人说,听听泉州小吃的名字就是一种享受。君不见:正月初一面线鸡;正月十五上元丸;清明麦馅果;端午煎咸饼;七夕搓糖果;中秋蕃薯芋;霜降吃橙柿;冬至煮甜丸……伴着街头巷尾“花札担”小贩悠扬动听的叫卖声,那是何等美妙的享受啊。□[泉州晚报]记者陈文钊梁泉伟 蕴涵丰富的民居文化 市文联主席陈日升先生曾在谈及泉州的民居文化时感慨:“泉州的民居独树一帜,中西合璧,是古今建筑的艺术品,也是泉州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陈日升先生多次缀文介绍泉州的民居文化。他在《漫步泉州古官邸》一文中介绍,在市区承天寺北,是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爵封晋江王的留从效的南园。向东穿过何衙埕,则有明末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洪承畴(后降清)的府第,地称洪衙埕。洪府东邻,是明代南京刑部尚书、七省提刑詹仰庇的府第,地称詹衙埕。东出何衙埕向北,地称菜巷,为谐音,其实应为蔡巷。再向北走数十步,巷西有南宋丞相蔡确的府第。走出蔡巷沿东街折向斜西北,则进入相公巷。这条巷子因巷内有个南宋《三山志》作者梁克家,曾中状元入朝为相而得名。梁府西边有与相公巷平行的金池巷,原为梁府花园金池。从南边走出金池巷再向西,可以看到一座柱史第巍然独存。对面高墙上镶有石匾“大夫第”,是曾为福建巡抚聂豹辨明冤狱的明代监察御史郭楠的府第。走过东街进入第三巷向东南曲折而行,则有一地名万厝埕,巷西为贫寒出身的清代宫保提督万正燮的府第。 陈日升先生曾在十余年前带着记者漫步泉州官邸旧址。他说,从清代宫保提督万正燮的府第再向东南走数十步,到福厦公路环城段,有一座泉州风格的大三间张、双抱厦、坐北朝南、双燕归脊的古建筑,这是施琅故居的主体。在施将军府的南边,沿凤池巷,坐北向南,曾一字排着施将军手下十员猛将的府第。无巧不成书,沿凤池巷向西走,是郑成功的父亲、被南明隆武帝封为南安伯的郑芝龙的府第……这些地方,都集中在东城一隅。还有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城南的故居、福建省第一位一甲进士、晚唐诗人欧阳詹在城西的故居,更有其历史价值。□[泉州晚报]记者陈文钊 泉州的“传统文化”待回归 近年来,泉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迅猛,一座建筑新颖、风格独特的海滨城市正在泉州湾拔地而起。可当一些老泉州迈步在刺桐树下,举目环顾充满闽南风格的建筑群时,他们似乎还有一种失落感,“我们的城市是‘穿了新衣裳,丢了金首饰’”。 泉州新建的街道、桥梁、寺庙、公园,足以交织出一幅幅绚丽夺目的彩画。“然而,我们却忽视了那些极富文化内涵、极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建设。‘八大景’的日渐消失即是例证。”独特的风光(如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风物(如“海丝”遗迹、宗教遗址、历代碑刻)、民俗(如民居、风俗、饮食、服饰、工艺)构成的“泉州文化”的三大“支脉”,“脉象”已显“微弱”。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是我们奋起斗争坚强不屈的精神基础。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重视。 日前,几位老泉州来信,寻找泉州“八大景”。其实,这正是在寻找“泉州传统文化”。泉州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历史悠久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彩。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文化迹象发生了演变乃至失落或行将失落,这对泉州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寻回“泉州文化”,将使历史文化名城更显魅力。不少有识之士疾呼:抢救泉州传统文化,重振“海丝”起点雄风,正当时。□[泉州晚报]记者陈毅香梁泉伟 遍布城乡的“海丝”遗迹 随着我市申报“世遗”的开展,不少老泉州、老永春、老安溪等大声疾呼:重振“东方第一大港”的雄风,需要我们寻回遍布城乡的“海丝”遗迹。 “海丝”起点在哪里?泉州人的祖先从哪里漂洋过海去传播东方文化,阿拉伯人从哪里步入神奇的“东方第一大港”?多数泉州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此已经茫然。据史书介绍,从市区的涂门街闹市到后渚港的小山头,到处都有“海丝”遗迹。每一处遗迹,就是一页灿烂的海外交通史,值得泉州为之大张旗鼓地向世人展示。然而,这一切好像被忘记了…… “海丝”遗迹今何在? 排铺街:当时这条街是以外商为服务对象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 聚宝街:顾名思义为“聚四方之宝”。宋元时中外商人云集在这里,进行香料、药材、金银珠宝等交易。 待礼巷:泉州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建立了接待外宾的驿馆,表示“以礼待人”,驿馆所在地就被称为待礼巷,有南北两条。 舶司库巷:北宋泉州设立市舶司后,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城南濒江码头,车水马龙,装卸货物昼夜不停。市舶司在它的办事地点附近建了一座仓库,以方便中外商人保管货物,这条巷因此得名。 洋店村:在后渚港的一个村落,许多外国人曾聚居并开设店铺,因此得名“洋店村”。洋茂村:在洋店村附近,是外国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因为忌讳“墓”字,故谐音为“茂”字。 灵山:传说三贤、四贤埋葬后,那山上常有灵火出现,于是这座山就取名灵山。 鹿园:历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泉州回民也卒葬于灵山上,这里成了他们进入天堂的“乐园”,附近的村落遂以“鹿园”为名(鹿与乐谐音)。□[泉州晚报]记者陈毅香 中国之最在泉州 我国现存的最高石塔是泉州开元寺的镇国塔,塔高48.24米。 现存我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寺是泉州涂门街的清净寺。该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是阿拉伯式古建筑。 现存我国最长的石桥是晋江安海镇的安平桥,桥长2251米(故又称“五里桥”)。 我国最早的海港大石桥是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皇五年至嘉四年(公元1053~1059年)。桥原长约1200米,宽5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为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现存最古老的桑树是在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左侧,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仅此一株享有“千年寿星”声誉的桑树。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樟树是生长在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植于唐代的一棵千年古樟树。树高28.01米,胸围16.74米,至今仍生机勃勃。 在晋江磁灶镇井边村,有3棵中国最老的龙眼树,是明朝万历年间种植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陈毅香辑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