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中国竞争力排名下降 各国做出不同评价 | |
作者:程 刚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30 22:35:2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图为印度最大城市孟买的证券交易所大楼前,一名工作人员头顶大量表格 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9月26日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报告显示,瑞士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芬兰和瑞典分列二三位。而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等经济大国却出现了排名上的大幅下滑。其中,中国的排名从去年的第48位降到今年的第54位,与另外一个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4个月前的2006年世界竞争力排名差距很大。在那份评比中,中国的竞争力排名由去年的第31位急升至第19位。在最新排名中,亚洲另一大国印度的排名上升两位,位列第43名,且排在印中俄及巴西所谓“金砖四国”(BRIC)之首。印度媒体27日对这个排名兴奋不已,而俄罗斯、西欧却传出了质疑甚至批评的声音。那么,最新的这个排名到底是依据什么得出来的呢? 中俄等国排名下滑 这份报告共对全球125个经济体进行了排名,排在前十名的还有丹麦、新加坡、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和英国。中国香港排名第11位,台湾省排名第13位。美国从去年的第一位跌至今年的第6位,俄罗斯下降了9位排在第62位,排名迅速下滑的还有法国,从第12位降至第18位。 报告称,美国依然在多个考察项目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宏观经济的一些指标出现了不平衡,体制上的效率和透明度与其最发达工业国家之一的身份不匹配。 对于中国的排名从第48位降到第54位,报告称:“与中国政府审慎的宏观经济管理相一致,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里的宏观经济一项上得分非常高,在全球排名第六。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很低,其储蓄率是全球最高的之一,公共债务也处于可操控的水平。与印度一样,中国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率很低,而其他国家在这一项上的提高速度很快。中国在中学和高等教育上的入学率比印度高,但按照国际标准仍然很低。体制环境中各个组成部分仍需进一步改善,同时也要保护司法独立性。”报告还说:“在低收入国家里,中国名次降低的趋势从2002年就开始了。今年的降低主要是因为腐败、买方成熟度的评估水平低,以及对劳资关系的担心。” 在排行榜上,俄罗斯的排名由去年的第53位降至今年的第62位,报告对此的解释是“俄司法体系不完善,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在俄罗斯寻求司法帮助既要耗费很多时间,也要花费大量金钱。除了司法体系不透明之外,俄罗斯在保护所有权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差”。 报告称,印度排名第43是因为印度在创新和公司运作成熟度上水平较高,特别在科学研究的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上都有竞争力。尽管印度对最新技术的掌握度很低,但是新科技转化率则较高。另一方面,印度受教育机会很少,基础设施也很差,因此虽然有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分配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各国做出不同评价 在排行榜上,印度位居“金砖四国”的首位,并且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这让印度各界感到欢欣鼓舞。“印度获得竞争力优势,中国继续下滑”、“印度竞争力领跑金砖四国,优势明显”,类似的标题占据了27日印度报纸的重要版面。 印度《每日新闻分析》27日在文章中引述印度国内知名学者的评论称,印度相对于中国的优势“在于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人数”上,并指出正是这种科研优势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印度报业托拉斯也在同一天发消息认为,印度竞争力排名持续上升,证明“企业有能力进行科研和创新,并且能够积极地和知名跨国企业展开竞争”。几乎所有的印度媒体都注意到了印中两国一升一降的局面,《金融快报》在新闻标题中特意将“金砖四国”中象征印度的字母“I”划出去,言外之意是指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方面,印度已经不再和中俄巴三国属于同一等级,而是已经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多家媒体也提到了中国经济仍在某些领域对印度有优势,如宏观经济调控等依然大幅领先于印度,“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分出胜负”。 俄罗斯人对这个排名心态复杂。27日出版的《生意人报》说:“政治家该如何面对这个结果呢?许多人认为,国家可以不理睬这个结果,因为从石油获得的收入足以保持俄罗斯的繁荣。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固然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但是考虑到俄罗斯人口众多,这些收入尚不足以使每个俄罗斯人都变得很富有。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俄领导人可以把这个结果作为独立的数据加以参考。”俄政治中心分析部主任沙季洛夫在接受《观点商报》采访时则明显表达了不满。他说排行榜历来都带有主观色彩,并没有反映出各国的真实情况,“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从这个排行榜就可以看出西方对俄经济政策的不满”。 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报告内容,称报告指出美国政府频频出现腐败问题,处理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时表现得令人失望,再加上对移民的种种限制影响了美国吸收外国优秀人才,所以美国在排行榜上才下降这么多。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表示,除非美国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否则竞争力会加速下降。 排名靠前的北欧各国并没有因自己“赶英超美”的优异成绩而表现出过多的兴奋。《赫尔辛基新闻报》援引芬兰经济研究所佩特里·罗维宁教授的话说:“这个排名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而有的时候,这对芬兰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很多人会过于相信排名的真实性,并且感到满足。”而分列三四位的瑞典和丹麦,包括前十位中的英国、德国等,媒体也仅是作为一条普通消息报道,没有把这个排名太当回事。瑞典一家报纸甚至质疑说:“过高的税收、劳动力限制措施……在这些突出的问题面前,这个排名是真实的吗?” 排名是怎么出来的 世界经济论坛多年来一直对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做出报告,衡量竞争力的方法依据国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该论坛称,过去5年他们一直使用的是“增长竞争力指数”,但今年使用了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纳入了许多新的竞争力指标。该指数里有9个项目:体制、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卫生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市场效率、技术准备力、商业成熟度、创新。报告在概要中称,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如今特别重视的是最新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影响,而以前的几十年里,资源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 报告的概要部分还引用美国经济学家黄亚生的分析,专门对中印做了比较。不少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非常惊人,因此印度应该向中国学习。但黄亚生说,中国由国家主导的投资和消费减轻了改革的压力,中国改革的步伐从此停滞。而印度则继续集中精力设法提高生产力。他还认为,外界关于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远远高于印度的说法也有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海外华人华侨,并没建立更好的增长层面。如今,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远超过中国在类似发展阶段所吸引的,而且其中关于技术的投资也更多。他认为,从长期来看,“软基础设施”因素对经济增长来说更有意义。 论坛今年是根据各国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公布的硬数据以及对全球1.1万名企业高级主管进行的意见调查结果来对全球经济体竞争力进行排名的。硬数据在竞争力评估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3,而企业主管的意见又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因此不少人开始怀疑其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看这种排名不要太当真 竞争力排名这样的词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体育比赛中的一二三四名,但事实上,它根本不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的现实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学者王玲指出,竞争力是从属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概念,它侧重评价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赵彦云教授解释得更通俗: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力量和块头,是对现实的评价,而竞争力则是对一个国家可能有多少发展耐力的预判。 单以排名论,换一个体系、换一套相关因素的权重系数,或者找另一批专家来调查,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变化。世界上做竞争力评价的机构很多,采用的指标体系也不同,得出的排序结果有时相差甚远。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数据与这次论坛公布的数据区别很大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关键不是要看排名,而是看给我们提出来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地加以改进,才对中国的发展有帮助。一味在乎所谓的竞争力排名是不大度的心态。 拿印度和中国来说,印度的特点是企业的好坏差距极大,印度的少数精英公司在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这些软环境上确实走在很前头,它们的国际化水平也很高,而这次竞争力报告接受访问的几乎都是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会很自然地按照自己和这几个印度精英企业打交道的印象来给印度的企业发展环境、企业活力打分,而忽视了印度大多数企业并非那么有活力的事实。相比之下,中国的公司虽然总体成长非常快,但缺少处于领导地位的国际顶尖企业,在与企业活力相关的指标上就会被低估,但这方面的因素在竞争力评价中恰恰占有相当大的权重。 另外,竞争力评价中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人均的数据。以创新能力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人均研发投入一项为例,中国甚至排在一些发展非常落后的国家之后,由此导致了对中国的科技能力评价极低。专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只看到做除法得出的不足的结果,却看不到做乘法得出的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发展潜力,评估的结论就会有偏颇。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索尔伯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说,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很流行各种各样的排名,不要把这些太当真。中国目前每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欧美各国在中国争相设厂的举动等要比这个排名更有说服力。他认为,中国和印度各有所长,中国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是印度所没法比的,而印度在软件方面的特长,也值得中国去学习。索尔伯格甚至开玩笑说,或许印度人的英语比中国人要好,所以推出这个报告的人更愿意看印度的材料,也影响了排名的结果吧。索尔伯格同时表示,尽管对于报告的结果不可全信,但其中指出的一些问题仍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因为教育以及科研等问题,都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报记者 程 刚 李宏伟 江雪晴 本报驻瑞典、印度特派记者 雷 达 陈继辉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姚雨杉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