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各界名流盛赞"闽台第一碗" | |
作者:陈智勇 周梅华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1 22:54:4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各界名流盛赞德化成功烧制“闽台第一碗” 咱厝人博饼用咱厝的碗 本报讯(记者陈智勇 实习生周梅华)“‘闽台第一碗’是迄今为止用德化瓷土成功烧制出来的最大的瓷碗,突破了德化瓷器成型、装饰和烧制等多个技术难关!”连日来,许多社会各界名流前往德化中国白艺术宫争睹“闽台第一碗”的“芳容”,对该碗的精致工艺及其体现出的深厚文化内涵由衷赞叹,并纷纷表示:博饼就该用咱泉州人自己烧出的碗! “和谐大碗”展示两岸渊源 “和谐大碗,一碗情深。”这是创作者陈仁海在大碗成功烧制之际写下的一副对子。他说,该碗最大的特色是用“荷”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和”的主题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在碗底冉冉升起的圆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祖国宝岛台湾的地图映在其中。 经过精心设计,大碗的口径和高度如愿地达到了99厘米和56厘米,象征着祖国56个民族,和睦相处,九九归一,与传统的中秋佳节渴望团圆的意境契合,紧扣时代的脉搏。大碗还以“荷浪起伏,莲花盛开,牡丹绽放、国宝熊猫、一轮明月、九龙飞舞”等浮雕意境,很好地表现“各族人民乐和谐·两岸同心盼团圆”的主题和创意。为此,这两天许多参观者都为该碗深厚的文化内涵所折服。 各界盛赞“闽台第一碗” 在“闽台第一碗”创作过程中,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何少川亲临现场了解烧制情况,并对该碗的主题创意提出具体指导。 19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长青到德化调研时,看了刚刚出炉的“闽台第一碗”后,深为该碗精雕细琢的制作工艺所吸引。他向创作者详细了解了大碗的制作过程,并充分肯定了该碗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我到德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中国白艺术宫看‘闽台第一大碗’”泉州军分区政委向贤彪昨日在德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将艺术与时代脉搏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人民期盼团圆、期盼统一的心情。同时,在烧制技术上是一种创新之举,突破了德化瓷土烧制大碗的历史局限。” 烧制突破三大难关 “若非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用德化的瓷土也能制作出这么大的碗来。”德化县知名文史专家、德化《陶瓷志》副主编周宗禧看完“闽台第一碗”发出如此感慨。他说,德化瓷土要烧制大件瓷器历来都很难,此前德化现存的大碗口径只有40厘米左右。 为什么德化的瓷土难以烧制“巨无霸”型大碗?原德化科委主任陈昆明告诉记者,德化瓷土氧化铝的含量比较高,为此烧成温度要比较高,要达1300摄氏度左右,而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升温时坯体容易变形,降温时瓷器又容易开裂。 因此,如何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成了烧制“闽台第一碗”的关键。为此,制作者特地为“闽台第一碗”量身定制了一个新的窑炉,采用特别设计,来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曲线。 由于烧制技术的需要,“闽台第一碗”出炉前需要经过了三次升温煅烧、三次降温的过程。“由于碗的坯体面积大,碗面至碗底的弧度大,厚薄不均,若升温或降温太快,受热不均匀,就会出现‘炸坯’等不良后果”,因此,直至最后一道烧制工序完成前,制作者仍很担心烧制能否成功。 9月18日,“闽台第一碗”不负众人所望,终于成功出炉。专家称,此举突破了德化瓷器成型、装饰和烧制等三大难关,在德化陶瓷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将落户闽台缘博物馆 本社主办的2006博饼民俗月活动展开后,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 许多市民认为,博饼自民族英雄郑成功首创以来,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广为流传,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德化瓷烧制技术今年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由德化瓷土烧制的中国白大瓷碗博饼,把这两种闽南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弘扬和保护闽南文化。泉州人举行中秋博饼活动,用德化烧制的大碗意义更为深远。 “博饼活动结束后,‘闽台第一碗’将放置在哪儿展示,让更多的市民感受该碗的文化内涵呢?”许多市民打进本报热线了解情况。其实该碗一开始打造时,主办方便已为它找到了好去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新闻背景: 全国第一巨碗有多大? 除了德化外,我国还有多处产瓷区,分别是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北宜兴、四川夹江等。这些地区的制瓷碗工艺继承优秀的传统技法,融合现代气息和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 那么我国目前已制造出的最大的瓷碗有多大?据报道,一只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瓷碗碗口直径1.97米,高0.85米,从设计到烧制完成历时半年。 但这一记录又很快被打破!据新华社消息,江苏省吴江市的一家企业日前购买了一只景德镇青瓷碗,碗高0.858米、碗口直径达2.025米、碗底直径超过1米。这只巨碗“体重”超过800公斤,是多名技师历时一年半、纯手工打造而成的,需十几名工作人员合力方能抬起。(XMW)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