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连线泉州德化
作者:吴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9 18:56:4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期连线 泉州德化 

《华东新闻》 ( 2006-08-17 第04版 )


瓷都一角

  关键词

  现代化绿色瓷都 “十一五”期间,是德化县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关键时期。其内涵包括:基本建成现代化绿色瓷都,基本建成全国重要陶瓷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全省重要的矿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XMW)

  德化陶瓷 在千年瓷都,德化人认为,德化瓷,是人,是历史,更是未来。其性温润,不是白玉,胜似白玉;其韵秀雅,秀外慧中,博大精深;其艺精巧,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其形明静,晶莹剔透,一尘不染。(XMW)

 

循环:德化发展的秘诀

(记者:吴沿)

  近日,福建德化县佳美瓷厂的小赖夫妇专程回汤头乡吉山村,把双亲和孩子接到他们在德化县城的新家,全家人开始了新的城里生活。

  随着德化县“幸福家园”安居工程相继竣工,有近3万名进城农民工和小赖夫妇一样,“摇身一变”成了自己有工作、家里有房子、孩子有书读的“城里人”。(XMW)

  一段时间以来,“摇身一变”的东西在德化县还真出了不少:垃圾成了宝贝,绵雨成了财富……

  对“摇身一变”这个词,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有自己的叫法——“循环”。他还强调,这是在整个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互动的大循环。(XMW)

  城乡循环

  农民进城 企业下乡

  “反正就是好,什么都好。”李宝珠,这位刚在城里安家的农村中年妇女这样表述她对城里生活的感受,脸上满是笑容。尽管现在没了柴,得花钱用电用液化气,也没了菜园,得上街买菜,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可李宝珠还是强烈地感受到城里生活就是好。(XMW)

  李宝珠和丈夫黄祖自原来生活在离县城50公里远的水口镇湖坂村。因为涌口电站建设征地,她和村里的698名乡亲一起被安置到城里。两套安置房各140平方米,“一套给老大,另一套给老二结婚用”。(XMW)

  目前,德化县已有8.22万农村人口迁往城关。为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能留在城里,德化县从住房、户籍、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逐一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如出台《生产性企业配套建设职工公寓的实施意见》,实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进城农民在一定条件下还能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2004年秋季开始,在城区企业就业的务工人员子女,到城区学校就读,一律免交借读费,7100名农民工子女受惠。(XMW)

  农民们纷纷进城了,农村会被“空心化”吗?在德化,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农民们进城的同时,企业却大踏步地下乡。(XMW)

  县城近郊的盖德乡最先感受到这样的变化,该乡有近40%的人进了城,而一批“农”字号的企业却纷至沓来:金沟养殖公司征用50亩土地,准备做“全市最大的肉牛养殖公司”;首期投资5000万元的戴云食品公司正在加紧建设;9000多亩蔬菜基地、3个千亩农业示范基地纷纷落户盖德……这可把乡党委书记郑克昌乐坏了,他说,有了这一进一出,盖德乡的税收也跟着水涨船高,2004年突破500万元,2005年突破800万元,今年最迟明年就可突破千万元。(XMW)

  经济循环

  “动脉”活血 “静脉”化淤

  德化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2005年实现产值40.8亿元、税收2.2亿元,陶瓷产品畅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德化,一条条附加了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激活因子的陶瓷窑炉,宛如布满全身的动脉血管,动脉畅通,全身皆活。短短十年间,德化县依托陶瓷产业,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原来的全省第38位跃升至第13位。(XMW)

  陶瓷,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遗憾。常规10%—15%不良品比例,预示着德化在收获“一筐瓷品一筐银”的同时,也得接受如影相随的废瓷之忧。找地堆放、花钱清运,成堆成堆无处可丢的废瓷,企业见了摇头,群众见了无奈,已经成为德化严重的环境污染源。(XMW)

  2001年底,跟废瓷打交道多年的苏友谊喜出望外,因为他从1998年开始的废瓷再生陶瓷研究项目,被列入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有了政府的扶持,研究工作迅速突破。2002年,他们开发的“废瓷再生陶瓷”工艺开始大批量生产,市场前景乐观。苏友谊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利用废瓷片作原料,原料几乎不要钱;因是二次烧制,能耗大幅降低;变传统注浆成型为冲压成型,节省4道工序、缩短一周工时不说,陶坯成品率一下提高20个百分点。简单一算,废瓷再生陶瓷平均可降低成本50%。(XMW)

  废可变宝,苏友谊的成功激起了千层浪,10多家企业闻风而动,组成了一支“消瓷”力量,一年消化掉几千吨废瓷。德化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循环利用“动脉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全县陶瓷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率达90%以上,陶瓷企业废水回收率达80%以上。由废而兴的“静脉产业”初具规模。(XMW)

  “静脉产业”的兴起,令不少企业主悟出了节约生财之道。在一家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一天5车垃圾,现在两天才有一车垃圾,“许多垃圾都变成钱了”。(XMW)

  生态循环

  昔日包袱 今日财富

  在工业化程度接近56%的德化县,还能看到清澈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层层森林,能看到人鸟成趣、鱼舟同行的画面。(XMW)

  山青、树绿、水碧、天蓝,水质一级、空气质量一级、水资源丰富,如此种种,德化几乎成了工业世界的“世外桃源”。(XMW)

  可谁知道,20年前的德化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用柴烧瓷令一个个山头变秃,一根根林立的烟囱早已把天空熏暗。(XMW)

  德化开始反思,一方面加紧陶瓷替代能源的研究,一方面全力推进封山育林。尽管那时候山地、林木对急于致富的农民充满诱惑,德化县还是狠下决心封山育林、封山护林。1983年起,德化着手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对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等高山、名山进行全面自然保护,对风景林、原始林、名木古树进行重点保护,先后建立113个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16.2万亩。为弥补生态欠账,1989年以来,德化苦干10多年,造林40多万亩,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实现绿化达标。这才有了今天98.8万亩的生态公益林、1038万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77.3%的森林覆盖率。德化也因此成为福建省惟一一个拥有三大国家级生态品牌(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县份。(XMW)

  昔日生态建设的沉重包袱,而今却变成了德化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山绿、水碧、天蓝,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德化产业空间的拓展变得容易多了。专家与官员的意见不谋而合,来自北京大学的叶文虎教授认为,德化定位于“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大旅游和以森林旅游和森林地产为主体的新森林经济,将成为德化绿色财富实现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新森林经济、升级后的陶瓷产业为德化未来的新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旅游产业处于核心地位。而德化县“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突出发展旅游业,打响“中国瓷都·戴云之旅”特色旅游品牌,至2010年,力争接待境内外游客60万人次。(XMW)

  (本版照片由德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