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福建:“十五”星火科技点区带面燎原海西
作者:陈斯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0 8:02:4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打开福建地图,以东南沿海的泉州湾为起点,沿漳泉铁路横穿闽中,再由溯沙溪北行的鹰厦铁路中段抵达南平,最后随横峰铁路一路北上武夷,将勾勒出一片状似反写的“S”形地带。这片地带由北向南接连覆盖南平、三明、泉州3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并将福建的版图分成了两半。2000年,国家将这条连接泉州湾和武夷山的地带列为全国3个国家级星火产业带之一。沿着星火产业带向外辐射,还分布着22个国家级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8个星火计划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县,以及一大批星火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实施点。“点-区-带-面”交错融合,八闽大地星火燎原。

    据统计,“十五”期间,福建省共实施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星火计划项目1659项,安排科技引导资金1.9亿元,其中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56项;培训各类星火技术人才61万多人次。

    支柱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崛起

    泉州湾—武夷山国家级星火产业带覆盖晋江、石狮、沙县、永安、延平、建瓯、武夷山等19个县(市、区)。这其中既有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沿海县市,也有仍然依赖农业传统发展的山区县市。省科技厅重点培育发展的珍稀食(药)用菌、竹藤加工、畜牧、名优果茶、新型陶瓷与石材、服装鞋革、电子通讯、旅游业等8个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我省中部崛起,注入了生机。

    德化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在星火产业带建设中,通过实施西洋工艺陶瓷产品开发、稀土在陶瓷技术的应用、可分解陶瓷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重大、重点星火计划项目,该县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引导,以技术创新为纽带的外向型陶瓷工业发展路子,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工艺瓷产区。2005年,德化县的陶瓷产值达40.8亿元,自营出口1.1亿美元,全县人均创汇1600多美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建瓯、沙县、永安等地,科技的进步让当地的经济脱胎换骨。在培育竹子产业方面,南平市100万竹类资源综合技术开发、竹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省级重大、重点星火项目的实施,以及对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开发竹材产品、出口速冻竹笋食品等的扶持,使竹业经济在建瓯、沙县、永安等地的总产值达33亿,解决劳动力就业42万人。

    据统计,“十五”期间,星火技术产业带共实施122个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项目,累计创造产值110.21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7.26亿元,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16.76万人。

    而在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的基础上,2004年底开始实施的“一县一业科技示范”重大专项,也是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攻坚破难,每个县集中扶持1个特色产业,共组织实施了18个专题、33个课题科技项目。

    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科技进步

    福建省大力培育了一批星火龙头企业。2004年,20个国家级、省级星火龙头企业累计创产值30.92亿元,创税利4.61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其中新增就业近万人。

    在部分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中,福建省还组建了3个国家、12个省级、57个市级星火行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福建浔兴拉链集团公司,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开发除了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荧光拉链、细牙塑钢拉链、防水拉链等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8项,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和我国拉链产业的发展。2005年企业年销售额3.5亿多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拉链生产企业。

    几年来,龙头企业和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有效地提升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技术开发中开展的人才培训和技术信息服务,还带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产业化标准化示范促农增收

    “十五”以来,福建省星火计划主抓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围绕畜禽、水产、林竹、园艺等我省4大农业优势产业,安排84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提高福建省农产品突破国际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能力,使千家万户的农民从中受益。

    福建是全国重要的产茶省,产量第一、出口创汇第二、面积第三。通过实施“无公害高效优质产业基地建设及新型茶开发”等省级星火项目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示范推广一批茶树新品种和无公害、有机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及系列产品加工包装等技术,福建省茶业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安溪和武夷山建立了适制乌龙茶茶园面积40万亩,其中有机茶生态基地达4.1万亩,茶叶总产值28.3亿元。

    省级星火计划“中国毛虾、丁香鱼半脱水加工工艺、气调保鲜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研究解决原料收购、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使加工的产品符合出口国标准,预计可为项目当地渔民增收560万元。“金福菇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筛选、标准化栽培技术”也是省级星火计划重大项目,2003年实施以来,完成了茶薪菇、金针菇、金福菇等8个菇种标准综合体的制定,并在古田、建阳等食用菌主产区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

    信息化建设让科技进村入户

    2002年起,省科技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宁德、南平、三明、泉州4个设区市及1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科技示范,建立“中国星火计划网——福建站”,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和星火计划管理服务等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经过3年的运作,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已初见成效。开发出的农作物专家系统,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培训、现场诊断、网络答疑等形式,为农民提供资讯服务。一批实用的农业多媒体信息系统,可以图、文、声并茂地传播各类使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科技成果。农民们还可以通过连接国家、省、市、县、乡的五级星火农村科技信息网,取得技术、人才和市场信息等服务。2004年,我省被科技部列为国家星火农村信息化试点地区。

    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村入户,农民们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此外,我省星火计划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农民工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61万多人次。

    在以扶持农村优势和特色产业,推进海西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十五”星火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县域经济和一批星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增收致富,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5年里,星火计划必将以燎原之势、蓬勃之力继续推动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记者 陈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