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规避"乱象",陶瓷行业协会动用公共资源须慎重
作者:刘小明  文章来源:陶城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7 11:09: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建在东莞合理吗》在行业内引起了一点反响,也算预料之中。由于“博物馆”很可能成为新一轮企业营销投资的热点,所以有必要将未尽之意再作些补充。

  两年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因为授予福建德化“中国瓷都”称号而陷入“封都门”。虽然“封都事件”最后以景德镇封“千年瓷都”不了了之,但事件对行业内外历史及公共资源意识的启蒙作用却不可忽视。中字头或者省、市字头及重要历史、文化、地域名称的冠名是一种国家或地方公共资源,这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常识。因此,对直接或间接掌握着公共资源的权力部门来说,任何动用或利用公共资源尤其是排他性的公共资源的行为都要特别小心。因为公共资源的动用或者利用最关键是不能违背公正性原则。比如,权力部门在甲企业建了个“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之后,乙企业及丙企业也跟着效仿,提出建设申请怎么办?如果东莞建了,佛山提出申请怎么办?我们需要平衡吗?更加危险的是,一旦社会形成了公共资源可以滥用的共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在企业或者产区“遍地开花”如何办?因为国字头的陶瓷行业协会不止一个,而且建材行业国字头的协会要参与博物馆建设也是顺理成章的。再进一步往坏处想,陶瓷行业国字头的其他机构多如牛毛,他们要参与建设似乎也是可以的。

  因此,要规避可能出现的“乱象”,掌握着公共资源的权力机构的自律意识就非常重要。当然,行业协会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目前的经济转型期,行业协会在转型过程中既要自我求生,又要承担协调、推动行业建设的重任,而且,这两项任务要在企业对协会这项公共事业认识不够,热情不够的条件下完成,其艰难可想而知。而照此逻辑,行业协会要办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这样的大事,也就只得求助于有实力的企业了。但窃以为,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公共事业部门的行业协会越要注重自身行为的公正性,即使做大好事也要维护行为本身的公正性。因为只有在公正性基础上才能建立权威性,从而形成号召力,赢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今天的行业协会迫切需要进入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从企业或者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能够依托“中国瓷都”或者“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之类的无形资产打造品牌当然是划算的。相信有经济实力及战略思想高度的企业都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要把“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这个名称拿来投标,标底一定不低。但我们可不可以作另外一种设想。如果国家、地方和行业协会要联合建一个独立的“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我们行业中的主要企业都会出来赞助吗?也许很多企业还要反问:这又必须我赞助吗?这就归结到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公共事业与企业行为是两码事。行业内的公共事业还是需要政府或机构投资的,企业并没有赞助的义务。因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公共事业可以暂时搁置,也不能与企业行为混为一体,相互借力发展。公共事业建立的是公共的价值信念和知识体系,企业行为只服从企业逐利的本性。因此,在东莞建国字头博物馆这件事情上,企业的行为是符合商业逻辑的,而协会方面可能还需要从“公共事业”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的复杂性。(XMW)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