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雨中登石牛山 | |
作者:杨汝坚 文章来源:海峡生活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25 22:00: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三言两语
这年头,以动物命名的山可谓不少,大都有牵强附会之嫌。那一天到石牛山,观赏了其秀丽的风光,有名符其实之感。
登山,有人喜欢阳光明媚,有人喜欢细雨蒙蒙,也有人喜欢老天爷阴沉着脸。我呢,没有特别的喜好。登石牛山那天,遇到雨雾天,发现别有一番情调——
雨中登石牛山
石牛山主景:水池中的天然石牛
站在德化石牛山山脚下,眼前已是云遮雾障,我们就在这雨雾中开始登山。
我们在半山腰的石壶殿前停住了脚步。细雨霏霏,石壶殿和周围的景色一片白茫茫。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的石壶殿曾在1939年的兵乱中被烧毁,近年来已由侨、台胞和国内乡民集资修复。殿前的龙池里,一头形态逼真的石牛卧于水中,“石牛山”这名字也许与这头牛有关吧。
带着青草味的空气
石牛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原始常绿阔叶林、次生林、针叶林和箭竹茂密繁盛,各种藤缠绕在树干上,有的卷成个大圆,有的下垂成吊椅,有的紧贴树干东攀西爬,有的像蛇在地上盘虬……缠缠绵绵,曲曲弯弯,与周围挺拔的竹林形成强烈的对比。走在森林公园里,呼吸着清新湿润又略带泥土味青草味的空气,心情真是舒畅无比。
沿途我们还看到一种树,极像放大的盆景,枝干坚硬,形状奇特,参差错落地生长在岩石缝里。石牛山上,动物有动物的形态美,植物有植物的静态美,人们给这些景观取了很形象的名字:老龟驮经石、天鹅回眸、跷跷石、仙梯、孔雀东南飞……
地质史中精彩画卷
石牛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为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口形成的山峰,满山遍野是丰富多姿的黑褐色岩石和充满神奇色彩的洞穴,崩裂和崩塌的岩块或相依,或互叠;或相连,或孤立;或平卧,或直立,形成奇妙无穷的滚石堆,有的像凝视前方的猴头;有的像探头探脑的乌龟,有的像朵花,有的像南瓜。路边一块圆锥型的石头上有波纹,像支冲天的火炬;两大片石块上部相靠下部各自分开,形成一座“石门”,门里的岩石上有一片片的金黄,一摸,是苔藓……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似经过精心的雕琢后,被人为地或成片或零散地摆放于此。
一亿多年来石牛山地区漫长的沧海桑田的演化,构成了地质史中精彩的画卷,时光流逝,亘古不变的,是这里形态各异的象形石。
“天下第一牛”真牛
也许是天气的关系,偌大一座石牛山就我们几个登山者。
“天下第一牛”横卧在主峰上,在观牛台上就可以看见它雄伟的身姿。通往主峰的路是最难攀爬的,建设者们已经在一大片高低错落的岩石上凿出阶梯,并在岩石中插入铁管,焊接成一排手扶栏杆,“天堑”变成了通途。
我们在相叠又相离的光秃秃的岩石上四肢并用,很快就攀上了顶峰。山顶上竖着一块石碑:“八闽观日第一峰”。我们举目四望,石牛山的景色隐没在时浓时淡的雨雾中,近处的黑褐色岩石忽隐忽现,就像漂浮在云雾中。所谓“距离产生美”,就是这种意境吧。
站在海拔1782米的石牛山主峰上,我们有一种征服者的骄傲。虽然老天不作美,我们没能欣赏到石牛山奇特的风景,但在雨中跋涉和在雾中观景,别有一番韵味。由于当晚还得赶回厦门,山上的许多景点、千年红豆杉和密布的洞群都来不及观赏和探寻便匆匆下山,留下了几许遗憾。 文/杨汝坚 图/吴鹭虹 (海峡生活报)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