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文物专家现场鉴宝 厦市民搬来的宝贝里瓷器最多
作者:龚小莞  文章来源:厦门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3 23:13:2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报讯(文/图 记者 龚小莞) 上周末,思明区“中国文化遗产日”广场宣传活动在金榜山公园举行,作为重头戏的鉴宝活动最为引人注目。专家鉴定组由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何丙仲、厦门市博物馆馆长张仲淳等专家组成,许多市民将家里的宝贝带到现场请专家鉴定。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些宝贝中,瓷器占了绝大多数。 

  市民何老先生带来一个壶,经专家鉴定,这是清代早期的青花四系壶,壶做得很夸张,小小的壶有4个系,是福建德化、安溪一带的民窑里出产的。老先生的壶是曾祖父传下来的,专家告诉他,官窑的瓷器价格很高,如果是明代宣德或永乐年间的官窑产品,那可就贵重了,动辄上百万。而民窑的瓷器一般价格不高,除非特别有个性的才较为值钱。这个四系壶做工还可以,但也就值几百元钱。(XMW)

  吴先生小心翼翼地捧来了一个袋装的盘子,他惊喜地得知,这是大清乾隆年间的豆青青花“五蝠捧寿”图盘,虽说也出自民窑,但上面的豆青釉很纯正,档次很高。如果图盘完好无损,价格在3000元以上,可惜这个盘子缺了一个小角,能不能卖到1000元都很难说了。这个豆青青花图盘在吴先生家被用来装水果,养水仙花,专家建议他不要再使用了,作为摆设挺好的。 

  一位年轻男士一口气从层层报纸中掏出好几样“宝贝”,有筒瓶、葫芦瓶还有胎碗,可惜专家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些“宝贝”竟没有一样是真品。专家解释说,筒瓶造型怪怪的,青花釉里红,这样的东西古代是没有的,一看就知是假的。葫芦瓶的胎釉风格、造型都很现代。胎碗的釉太细,也不是古代的手法。还有一些市民带来了帽筒、小绣墩、印泥盒等,都是瓷器,但价格也都在千元以内。 

  当天现场价值最高的古董是一尊清代早期的藏佛鎏金铜像,藏佛很小,可以捧在手心,腰身细细的,佛像制工精细,纹路清晰,每个细节都很讲究,连手上所结法印这样的细部都清楚自然。只是年代久远,外层的金膜大面积脱落,铜也氧化了,露出乌黑的底色,看起来并不显眼。佛像的主人李先生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有人打算把这尊佛像卖给一个外国人,他觉得这佛像不错,于是花了1200元把它买了下来。专家证实李先生慧眼识货,这尊佛像如今的价值已经翻了好几倍,少说也有上万元。 

  厦门市博物馆馆长张仲淳告诉记者,市民的收藏品以瓷器居多,目前在拍卖会上,瓷器的成交额占了80%以上,特别是官窑瓷器,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万元,一个亿只买得到很少的几件。瓷器收藏之所以火热,是因为它有市场,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很多,而且瓷器入门相对容易一点,像收藏字画要懂得画家是谁,分清真品和赝品较难,瓷器的认识、鉴赏就相对简单。一般情况下,真正收藏的瓷器都是较低档的,高档瓷器则用于投资赚钱。许多高档瓷器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拍卖会上,有的官窑瓷器可以一次性赚30万元。不过据了解,目前在厦门,高档瓷器很少见,厦门城市不大,玩古董的人不多,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远远不能相比。 

  专家们还为厦门的瓷器爱好者支招,据介绍,目前清代中晚期的民窑青花和彩瓷,价格还没有上去。这类东西既有艺术性,又有观赏性,也容易鉴定,虽然增值速度慢一些,但它一直在增值(这里指的增值速度只是与其他文物相比)。几年前一个清末的花瓶才几百元,现在基本上千了,好一点的已上万了。初入此道的朋友不妨试试,等对文物有了较高的认识,然后再加大投入。也不要眼光总盯在高古瓷上,这类瓷器不易鉴定,真假难辨,市场也小,没有很深功底的人是不能玩的。(XMW)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