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象形取意 肇于自然——郑振雷陶艺作品赏析
作者:赖泽清  文章来源:德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9 1:04: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见过德化陶瓷学院郑振雷老师陶艺作品的人,无不感到轻松自然,那长度不一的泥条,粗犷的表面,让人们置身于自然界中。(XMW)

  说实在的,在德化,很少人能迈出这一步,这一步跨越了八千多年的原始界线,拽一把陶泥垒成作品,把深层的含义叠起,把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真实作品连贯起来,这就是振雷陶艺作品创作的初衷。(XMW)

  正如振雷所说的那样:要想使手工陶艺走如艺术殿堂,不能用太多的抽象和夸张,也要把艺术和手工自然的纹理叠加起来,才是真实的。陶艺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其中包含太多非人为控制因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十窑九不成”道出了陶艺创作的艰辛。(XMW)

  也正因为如此,陶艺创作吸引了那些充满激情.坚韧不拔的陶艺家,用寻求“天人和一”的方式来传达那些非物似物,非人像人的冥想之作。因此,我对振雷这样的陶艺家及其作品怀有深深的虔敬之心。(XMW)

  当我走进振雷工作室———赢火陶艺工作室,视觉带给心灵的感受犹如春雷滚滚逼近,仿佛听到生命在泥土中回响。整个工作室设备比较简陋:陶艺桌、雕塑架、一些自制的陶艺工具、一堆陶土而已。作品一个个老实的站在陶艺桌上,默默地注视着我的到来。振雷作品大都没上釉或局部施釉,感觉像他本人如泥土一样质朴一般。(XMW)

  振雷陶艺所采取的手工成型法之一 ——泥条成型,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陶泥的可塑性及自由度,他在创作《风》的作品时,随手拽一把泥搓成泥条,从一至十、从百到千等,每一根泥条仿佛都在言语,言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在成千上万根盘筑泥条的同时,使我感受到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伟大含义。(XMW)

  振雷的陶艺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随意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泥料可塑性的自由度,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可按造型的需要,任意的将泥条旋转、扭曲、挤压、收缩等,成型后自然天成,丝毫无人工雕琢之感。这一特点,足以保证和色釉浑然一体,不仅如此,千变万化的色釉一旦得到恰当应用,不但能增强泥条盘筑陶艺的色彩冷暖视觉效果,达到黑、白、灰的层次美感,同时,泥条的干裂,穿插的纹理,凸凹的肌理更使色釉得以变化莫测,巧夺天工。作者在创作《风》系列时,旨在表现风的感觉,而表面形体的凸凹变化,又给观者以“物”的悬念,而这个“物”会让你联想多多,给人一种无法定位的感性认识。而这种认识恰就是振雷陶艺作品耐看的价值所在。(XMW)

  《战服》的创作采取了泥板成型技法,用粗矿的泥板卷成,外加纽扣,简洁的形式,体现古代战服简易的装束,上面长了小草,寓意着没有了战争,人们渴望和平。(XMW)

  《原始足迹》则采取传统花瓶来制作,运用绞胎技法进行装饰,产生自然的纹理,仿佛看到原始人类劳作的场面,口径采取手工卷泥板成型,给人以亲近感。既保留了传统器型又渗入了现代设计理念,给人以雅俗共赏之感。(XMW)

  火与土是陶的语言,它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代陶艺是先民智慧的沉淀。没有生命的泥土,注入了思想,便有了灵魂;高温煅烧后,也许会出现奇迹。陶,便有了它的神秘性。听其声、观其色、闻其味,细细感受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振雷陶艺给我们带来了身临其境之感。(XMW)

  陶艺是陶瓷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XMW)

  陶艺制作吸收了现代绘画和现代雕塑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现代陶艺是从古代陶艺中发展起来的,但不是传统陶艺的重复,虽然在泥条盘筑,拉坯制作,拼接等工艺与古代有相同之处,却是现代艺术观念的产物。传统陶艺造型讲究规则平衡,器皿的口,颈,肩,腹,足底,两边的大小,长短,高低的结构要求一致,轮廓线以弧行为主,绘画线条要精细,釉面要光洁,不能出现变形,斑点等缺陷,烧成后的开裂,起泡等都被视为废品,这可以说是人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认识。而现代陶艺的造型,装饰随意性强,通过扭曲、翻卷、拼贴等技法,既有抽象特征,又有自然形体的韵味,在欣赏视觉中给人们一种联想的空间。返朴归真是时代的呼声,现代陶艺便更具有时代性。(XMW)

  在人们对陶瓷艺术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文化意识悄然在人们的心中埋下深深的种子,而振雷这种陶艺作品象是春天的雨水,必将催出人们对陶艺认识的幼芽,愿其陶艺作品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成为陶艺界一朵绚丽的奇葩。(XMW)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