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没落”与“沦落”不属于瓷都 | |
作者:王勇 文章来源:环球陶瓷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 20:14:30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 |
|
|
日前,《国际先驱导报》刊发了一篇文章,《一代瓷都景德镇没落令人扼腕“沦为”宜家作坊》,被几十家网站广泛转载。该文称,目前景德镇最大的本土陶艺企业,竟是帮宜家代工的“环球陶瓷”。堂堂中国瓷都竟然沦落到替欧洲人代工,这对于一批景德镇老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景德镇是不是真的没落 我们承认,目前占据业内和舆论主流的一种说法,是瓷都景德镇已经落后了。根据就是它目前的陶瓷年产值只有20个亿,而广东潮州、佛山和福建德化等地的陶瓷年产值都超过百亿;市场份额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景德镇陶瓷产品所占比例都不具备优势,超市货架上满眼的潮州制造,而鲜见景德镇精品。(XMW) 这就没落了?我们且不说和潮州、佛山的工厂相比、景德镇以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在产值统计上存在更大的出入,也不说景德镇陶瓷产品在陶瓷市场具有的品牌号召力,单就这一点,就断言景德镇没落了,也是严重的逻辑不通——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产值和市场份额肯定没便宜好占,我们是不是就此认定中国没落了呢? 我们承认落后,但不甘于落后;我们绝不会认定自己没落了,因为我们坚信我们总有赶上的那一天。(XMW) 在过去一千年的岁月里,以一种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维系生存、书写历史的城市,中国只有一个景德镇;《国际先驱导报》的那篇报道也承认,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景德镇的陶瓷产值还占全国陶瓷产值的20%——它的所谓“没落”,是最近20年里的事儿。(XMW) 在这20年里,沿海一些新兴陶瓷产区的迅速崛起,使景德镇显得迟滞缓慢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座城市正处在最为痛苦的转型期。和中国其他城市的转型不同,景德镇的转型不仅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更是由一个农业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城市,向工业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城市转型。(XMW) 在中国经济史中,景德镇是中国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城市,但那个时候的进入,背景是农业文明——工人是季节工,生产方式是作坊,动力与运输全部依赖所踞地理河流水系的发达。这个农业背景下的工业化,甚至蔓延到现在。一个最典型的明证,就是在告别计划经济的那几年,景德镇几乎将它所有的大型国企都肢解掉了,这座城市近乎本能地迅速委身于它早就习惯的作坊模式。(XMW) 但作坊模式只会是一种过度。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结构正发生引人瞩目的变化,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纷纷落户这片热土,至今年10月底,已达45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聚集效应。预计这些项目达产达标后,新增产值17亿元以上,接近原规模的翻番。加上部省共建国家陶瓷科技中心和陶瓷科技城的强势崛起,可以预见,景德镇凭借人才和品牌优势,重振雄风的一天为时不远了。(XMW) 为“宜家”代工是不是一种沦落 为“宜家”代工的环球陶瓷是不是目前景德镇最大的陶瓷企业,咱们暂且不论;它目前的主要产值的确来自它为“宜家”的代工,这是事实——但这种为国外商家提供制造品的行为就是一种沦落吗? 景德镇在转型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一缺资本,二缺规模生产能力,三缺现代企业和管理人才……这些东西都可以从全球化企业中获得,景德镇完全可以借助外来资本和管理,加上本地的工艺和人才,重振瓷都雄风。”——《国际先驱导报》的这篇文章不都已经回答正确了吗?怎么还有“沦落“的感慨? 在承认落后的前提下,替人代工这样的学费是完全可以去交的。(XMW) 现在的问题是,要求苛刻的“宜家”,为什么会选择景德镇的环球陶瓷为自己代工?潮州,佛山,德化……这些新兴“瓷都”的规模企业是不是都不屑追逐这样的蝇头小利? 宜家全球采购总裁Mr.Mats Martensson在考察了“环球”后坦言,宜家之所以看好“环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大的规模和实力,而是赞赏“环球”在前期研发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环球”企业具备的可持续发展性,特别是“环球”对高档陶瓷产品开发、生产及掌控能力,是很多企业无可比拟的、不可替代的。 2004年7月,新华社的一则消息说,“环球”与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发出“彩色日用高级细瓷”,其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并着手申报国家863科技成果——这一产品在同年10月瓷博会期间首次与业界见面,专家认为,这对革新中国传统日用陶瓷,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日用陶瓷顶级品牌,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事实上,“环球”为“宜家”供货以来,生产规模从年产600万件直追2000万件,明年将扩大到年产6000万件。他们拥有七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御牌”日用瓷、“的士泥”陶艺和“美人记”陶瓷饰品,在刚刚结束的第98届广交会上接到了大量的订单,一个前途如此远大的陶瓷企业,怎么就“沦落”了呢? 可以这么说,正是环球陶瓷这样的企业,让我们看到了景德镇的未来和希望。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