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把见证历史的茶壶
作者:陈荣玉  文章来源:德化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3 23:09:40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我家保存着一把白瓷茶壶,那是父亲60多年前途经瓷都德化时烧制的。茶壶上有父亲的亲笔题词:“毋忘锦绣的缅甸。”落款写着:“华侨协助国军抢运撤退物资回国之青年陈克煌题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于德化。”这把茶壶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和缅甸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历史。
  我父亲陈炳煌(又名陈克煌),1938年于原省立晋江师范附小(即今东湖小学)毕业后,跟随在远洋客轮上当厨师的祖父往缅甸仰光谋生,先在一家华侨乡亲开的碾米厂做工,后来考取中缅运输公司,被分配到缅北城市腊戍站工作。
  1942年初,日寇大举入侵缅甸。在当时缅甸的殖民者英国的求助下,10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英军联手同日寇展开殊死的战斗。旅缅华侨同仇敌忾,纷纷加入抗日组织。父亲也参加了腊戍的华侨抗日运输队,协助国军运输了大量的抗战物资。由于英军不敌日军一路溃败,使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重围,损失惨重。4月底,战略要地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突围撤退回国。父亲所在的华侨青年抗日运输队全力协助国军抢运撤退物资,随同回国。
  撤退途中,父亲发现一个七八岁的缅甸男孩随着难民奔逃,濒临绝境。原来这男孩的父母都被日寇杀死了,是个孤儿。父亲出于怜悯之心,将他带在身边,随着运输队经云南昆明回国,辗转跋涉回到故乡泉州。途经德化时,父亲烧制了那把茶壶,并亲手题了上面那段文字以作纪念。
  回到家后,父亲给那缅甸孤儿取名“阿邦”,成了中国人。过了一段时间,为逃避“抽壮丁”,父亲把阿邦送到西门外一熟人家寄养,后来阿邦就在那里成家立业,现在仍健在。
  父亲已去世。每当看见他留下的这把茶壶,总觉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历历在目,我们后代人绝不能忘却这段历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