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百年前“的星号”船上的“德化瓷”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德化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1 20:43:22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一大批从100多年前沉船中捞出的中国泉州德化瓷器,在德国斯图加特城拍卖。这批价值连城的瓷器背后,隐藏着一段堪称为世界最不幸的海难:清代商船“的星号”沉没,1800多人葬身海底。如果不是这次拍卖,也许人们早已遗忘了那次被后人喻为“东方泰坦尼克号”的清代海难———
  东方式的泰坦尼克悲剧
  1822年1月,“的星号”(TheTekSing)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去。当船驶到中沙群岛附近时,船体触礁,船身入水,并在1个小时内迅即沉没。当时船上载有2000多名的乘客及船员,只有198人侥幸获救,其余人员全部尸沉海底。这是当时大海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后来的人们便把“的星号”喻为“东方泰坦尼克号”。船上同时盛载着价值连城的德化陶瓷。专家估计,这些瓷器是由居住印尼的中国、日本、英国、瑞典和法国富商订购的。
  1999年5月,英国著名的海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MikeHatcher),组织了一只打捞队,经过数月的勘探,终于发现这艘清朝道光年间沉没大海的中国客货商船“的星号”,打捞队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于去年将船打捞上来。令打捞队伍吃惊的是,他们除了发现无数死难者的骸骨外,还捞获了30多万件的中国瓷器,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而这些瓷器全部来自中国著名瓷都福建德化。
  “的星号”上发现的德化瓷器几乎是碗、碟、小动物、西洋小人物等数十种造型的青花瓷,这一发现,对研究德化陶瓷外销史和福建省古代港口的贸易情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8月8日起,“的星号”帆船舢板和船内的珍稀物品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城中心火车站“的星号”帆船楼展出,每天吸引了上万名的观众前来参观。由于该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展览的主办单位还将把部分展品运往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和北美的11个城市展出。
  千八乘客葬身海底
  “的星号”船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中国帆船。
  1822年1月,“的星号”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去。当时船上载有2000多名的乘客及船员,乘客中包括商人、学生以及大批前往爪哇打工的中国劳工。而且很多是全家人一起移居的,年龄在6岁到70岁之间。他们多数是甲板上的乘客。而船上同时盛载着价值连城的中国陶瓷,这些陶瓷都产自中国著名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
  由于当时海盗在大海上频繁出现,来往商船经常遭到抢劫。为了逃避海盗的抢掠,“的星号”在航行期间,突然改变原来的航行线路,绕西沙群岛,欲往新加坡、菲律宾方向行驶。不幸的是,当船驶到中沙群岛时,船体触礁,船身入水,并在1个小时内迅即沉没。
  当时同行的还有另外一艘小型的帆船,小帆船的船员得到求助信号后,立即上前营救,但是仅仅救出了船上的18名乘客。因为溺水者众多,担心自己的船也因超重沉没,小型帆船不敢进一步营救。
  两天后,一艘由前海军上尉詹姆斯·珍珠率领的满载鸦片的英国货轮“印第安那号”(Indiana),从印度去波特维亚途中,驶经“的星号”遇难海域。船长和其他船员冒着生命危险,又救出180名在海上漂流的幸存者。旅途的延误使詹姆斯·珍珠无法按计划抵达帕米纳销售鸦片,因此他个人的经济也一直无法从失败中恢复过来。但是,詹姆斯·珍珠关于营救幸存者和“的星号”遇难海域的描述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依据。
  后来的“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不幸身亡者多达1600多人。而和“的星号”一起尸沉海底的人数却多达1800多人,是当时大海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超过后来“泰坦尼克号”海难中丧生的人数,因此“的星号”被后人喻为“东方泰坦尼克号”(TitanicoftheEast)。
  百年沉船重见天日
  “的星号”遇难后,世界各国专家都在设法勘察沉船的准确位置。但由于当时打捞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如愿以偿。
  时隔百年,“的星号”再次成为各国考古专家热衷的一个水下目标。中国的考古学家也开始加入到海底寻宝热中,特别是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威为首的十几名考古专家,在南方沿海一带进行了水下考古。
  1999年5月,为打捞“的星号”,世界著名海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率领打捞队伍和“不平静号”打捞船,在南海海域贝尔威得暗礁(BelvidereReef)附近的海域进行勘探。他们借助声波定位仪和磁强仪一直不停地在扫瞄海床,但是仍毫无结果。对于“的星号”,他们知道的情况也不多。他们只知道那艘巨大的船在19世纪初下沉到海底,而且许多人在那次海难中丧生。
  打捞队伍每天的费用高达1万美元。正当经费即将耗尽而他们也打算放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5月12日,声波定位仪上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他们猜那或许是沉船,或许只是暗礁。潜水员立刻潜入水中,在离海平面30米处发现了一大堆高达4米,宽达10米,长达40米的东西。经过仔细观察,潜水员惊奇的发现那堆东西不是暗礁而是由大量中国瓷器筑成的:有杯子、盘碟、碗、罐、花瓶、人物等。打捞工作马上开始。
  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得(NigelPick?ford)在认真研究有关历史文件、报道和报纸之后,成功地鉴定出那艘沉船名为“的星号”(真星之意)。
  卅五万件瓷器浮出水面
  从“的星号”上捞获了大量的珍宝:35万件中国瓷器,而且大部分完好无缺。这是打捞史上最大的收获。这批瓷器是堆装在该船底层货舱里,充当压舱物以使巨大帆船保持稳定的。打捞出来的东西,除了瓷器之外还有水银、六分仪、袖珍手表、火炮、硬币以及其他商品。
  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化生产,用来出口亚洲市场的著名青花瓷。也有发现生产于更早年代的瓷器,有些可以逆溯到15世纪。这批瓷器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尺寸,但是装饰风格却是完全相同的。这使得生活在21世纪的买家们,仍有机会将买到这些沉眠海底世界长达近200年之久的清朝瓷器。为了使人们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的星号”上的瓷器,尼戈尔·匹克福得和迈克·哈彻合编了《“的星号”遗产》一书。
  瓷器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远在唐代即以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宋元时代,德化陶瓷主要从泉州港出口。当时出口的白釉瓷器和象牙白瓷是国际市场上争购的热门货。尤其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白”瓷雕,被外国人称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明末以后,泉州港走向衰落,而此时,厦门港正在兴起,德化瓷器遂改为从厦门出口。
  明清时期,德化陶瓷通过西沙群岛开始大量销往印尼,数量远远超过了宋元时代,品种则由青花瓷替代了象牙白瓷和青白瓷。据记载,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一艘到达吧城(今雅加达)的泉州商船上,就载有360名到印尼从事陶瓷贸易的小商贩,他们肩挑瓷器在吧城到处沿街叫卖。仅仅一艘到达印尼的商船就有这么多贩卖瓷器的商人,就足见德化陶瓷在印尼群岛的风靡程度。
  此次“的星号”捞获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更可证明德化外销陶瓷的繁盛。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说:“研究古代德化瓷器的外销,对探索我国特别是泉州港和南方几个重要港口的古代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规模最大的拍卖会
  为了使人们亲眼目睹“的星号”的面目,哈彻和有关人员将德国斯图加特城中心火车站改建成“的星号”帆船形状的展览中心,取名“的星号”帆船楼,展览中心展出船上的珍贵物品,该楼于今年5月中旬动工,7月中旬竣工,建筑费用约150万德国马克。今年8月8日,“的星号”帆船楼开始接待参观者。
  哈彻同时选定了德国的内戈尔拍卖行(NagelAuktionen),拍卖瓷器,它是欧洲大陆拍卖亚洲艺术品最重要的拍卖行。内戈尔拍卖行的总经理说:“我们马上意识到这么大批量,并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瓷器不能单靠‘普通拍卖’的办法来推向市场。单靠商人、收藏家和业余爱好者是消化不了这么大数量的。我们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客户。”
  拍卖行将把这些德化陶瓷分成若干批进行拍卖。主办单位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拍卖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