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古瓷片的世界和天堂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 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1/11/26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有道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当日暮黄昏或夜深人阑的时候,姜宇、白明、陈浩瑞三人得空儿对坐在“睦明唐”,手里把玩着一块古瓷片,那一刻,这块瓷片就是他们的“世界”,也是他们的“天堂”。
  “睦明唐”本是东花市附近的一处茶艺室,经过严格的资质认证,11月14日被市文物局正式批准挂牌为“北京古陶瓷标本博物馆”,该馆同时制作了专业网站。
  茶和古瓷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睦明唐”,两者得以殊途同归。品一盏香茗,赏一款古瓷,听一曲“高山流水”,仿佛时光倒流,在历史的闪回中,与古代文明不期相遇、相知、相许,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印象中,文物真品总是被层层光环所笼罩,尤其是古瓷,由于其身价高昂使人难以亲近。上好的瓷器别说现在,即便在当时就已价值非凡,古有“黄金有价钧(瓷)无价,一件钧瓷百重厦”之说,而民间更通俗的说法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有钧瓷一件,汝瓷一片。”
  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及至当代,流传下来的古瓷整器件件都是文化瑰宝。一款元清花莲卉纹盘在1991年香港一届拍卖会上的成交价为700万元港币,另一件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龙纹高足碗在1997年则拍出1000多万元港币的天价。
  不要说拥有一件这样的珍宝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无缘与之相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爱它们,并为之骄傲。
  与古瓷整器高不可攀相对照的是这家刚成立的“北京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带给人的亲和力。它所特设的“触摸区”更拉近了展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元清花的清晰厚重、明成化斗彩的精致优雅以及如冰似玉的越州青瓷、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和色彩缤纷的钧瓷……全部有类可寻。尽管这些展品只是一块块古瓷残片,但专家们却说它们“残而不失为师、残而不失其美、残而不失其珍、残而不失其值。”轻抚它们,就像是在触摸一段历史,每一件瓷片上的色彩、画风、釉色似乎都在诉说一段往事。
  行家认为,鉴赏和收藏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经验累积、眼光锐利还有心灵感悟,只靠读几本专业书、看一些资料图片就妄想在旧货市场上“捡漏儿”是不现实的,也太过功利。对于古瓷爱好者而言,在初学时就购买大量古瓷整器作参考也是不可能的。而从古瓷片入手学习能够事半功倍,因为它们量大品全、内涵丰富且真品率高。文物不一定全都价值连城,收藏的门槛也并非不可跨越。
  事实上,姜宇、白明、陈浩瑞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三人当中,出道最早的是白明,上大学时就沉迷于此,如今已经20多年了,圈内人称他:“片儿白”。在其感召和鼓舞下,姜宇、陈浩瑞也投入其中。虽然他们的际遇不同,经历各异,职业也不一样,但对古瓷片的共同爱好使他们乐此不疲,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他们走窑址、访工地、逛市场,呕心沥血收集到的30类约5万余件古瓷片虽称不上件件精品,但出现在350多米的展区内的珍藏已经蔚为大观。
  初创“睦明唐”时只想为圈内朋友提供一个能修身养性和切磋交流的环境,不料被专家慧眼所识,赞叹他们的藏品丰富,布局合理,完全可以申建一个古瓷片标本博物馆以补空白。
  在挂牌博物馆以前,“睦明唐”就已名声在外。陕西美院的大学生就为一睹一块元枢府瓷的真颜专程从西安至此,一家大博物馆两次上门求借一片定窑莲花盏。而说起他们的收藏,白明先生如数家珍,尤其对汝窑瓷片这一专题更是兴趣盎然。如果把中国古瓷比做瓷界的王冠,那么汝瓷便是王冠上那颗最耀眼的钻石。汝瓷对于胎泥的选择、加工极细,甚至不惜加入昂贵的玛瑙为原料,因而其胎质极其细腻,胎体很薄,但经多次上釉,其釉层很厚,晶莹如叠翠,高雅而凝重。汝瓷的釉色属于纯青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说不出的大气与凝重。
  汝窑创烧于北宋末年,20几年后毁于靖康之变的战火中,其烧制时间短,又以供御为主,在民间流传极少,在南宋时就已十分珍稀,传世的整器极少,多为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收藏,而尚在民间的据说不超过3件。
  足令姜宇他们自豪的是“北京瓷片标本博物馆”汝瓷片的收藏已达1万件以上。每每在灯下观赏把玩、体味那光亮莹润的釉层、雨过天青般的色彩,心里升腾的都是不一样的情感,有悲、有喜、有痴、有爱,有感恩、有满足,惟独没有悔和怨。
  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瓷片标本都凝固着千百年来中国古文化的印迹,上面甚至还存留着历史的体热和余温,在“拼对文明碎片,追寻文化基因”的信念执著中,他们这些年的心血和付出没有白费,不过也注定了他们还将付出。
  一块古瓷片很小很小,历史的空间却很大很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