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总面积为2232平方公里,大多数是山区农村。加快经济发展,着力点选在何处?这个县从山区县、从陶瓷企业集中在城关的现实出发,选择了这样的路子:扩大城关规模,建设“大城关”,增强城关各项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以城关的“龙头经济”带动全县广大农村乡镇协调发展。 为此,德化以构筑现代化瓷都为目标,规划建设以城关规划区为中心,涵盖周边乡镇部分区域100平方公里的经济繁荣区。先后在城郊建成6个面积上千亩的工业小区,形成规模效应,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城关建成区已从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1995年的2.7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8平方公里,城区两镇经济总量占全县的65.5%。 扩大城关规模,发展城关经济,各项生产要素中首先要聚集的是人;要带动全县广大农村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德化县采取多项措施使城关聚集人气,带活“瓷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德化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跨村合并、自然村搬迁等途径,积极稳妥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另一方面,德化县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又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农村劳动力向旅游、餐饮、批发零售贸易业、物业管理、物流配送、养老托幼、医疗陪护、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县里同时大力提倡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计时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大力挖掘潜在的就业岗位,以满足多种多样的用工需求,实现人口的有效聚集。 在建设“大城关”、聚集人气的过程中,德化注意抓好配套改革,使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有活干。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尽量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抓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户口性质划分和对农民进城的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从制度上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目前,德化县已实现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零门槛”。非城区户籍的进城务工子女只要具备计生证、暂住证、务工证,就可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按志愿次序由电脑派位安排就学;外来工子女户籍不论县内县外在城区公办小学借读的,一律免收借读费;县外户籍在城区公办初中就学的也免收借读费。据统计,德化县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各中小学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达13295人,占城区在校生总数的57.4%,实现了百分之百就学。 到目前为止,德化城区人口达到16.4万人(不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4%,比1995年增长3倍多;若干年后,德化将把全县70%以上人口集中到城关。随着人口在城关的有效聚集,德化城关的“龙头经济”魅力已显现出来。在其带动下,德化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日趋优化,由1995年的26∶42.8∶31.2,调整现在的9.05∶54.96∶35.99,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种要素优化组合,进一步激活和发展生产力,促使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自1996年以来,德化县一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经济综合实力从1995年全省第38位跃居为现在的第13位。福建日报记者 李宇思 通讯员 涂德望 郭仙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