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腹地,境内“四不靠”,即不靠港口、机场、铁路和主干公路,交通相对不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子却越走越宽。作为世界闻名的“瓷都”,为解决“林瓷之争”、保住青山绿水,德化研究新型窑炉,开发可风化成泥土的环保陶瓷,创造了“林瓷电”三赢的循环经济。为构筑现代化瓷都,德化舞起大城关“龙头”,注重发展城市经济,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关转移,让曾经受到破坏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为继续做大做强陶瓷这一支柱产业,德化创新机制鼓励创品牌走出去,让民营经济撑大现代瓷都。 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德化的实践有什么借鉴意义?请看本报今日起陆续推出的系列报道。 “别小看这80来箱蜜蜂,今年它们又能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靠养蜂产蜜,德化县南埕镇农民张美财这几年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甜。张美财说,这些年县里不让砍伐树木,还不停地在山上栽树,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了,蜜蜂养殖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 在蜂农致富的背后,是德化县达到77.1%的森林覆盖率,是“瓷都”走出了一条发展“林瓷电”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德化县是我省3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过去陶瓷烧制用木柴做燃料,上世纪80年代,陶瓷企业还较少,每年消耗的木材就达10万立方米。1987年以后,工艺瓷新产品大量走向国际市场,陶瓷企业迅速增加,“林瓷矛盾”越发严重。 选择陶瓷业为支柱产业,德化人矢志不移;解决“林瓷之争”这一发展难题,德化人从技术创新寻求出路。德化县率先在全国进行陶瓷窑炉技术改革,研究建成电热窑、油窑、液化气窑等新型窑炉,结束了以柴烧瓷的历史。目前,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已全部消灭“黑烟囱”。同时,建立县科技创新基金和技改专项基金,大力开发环保陶瓷。这种陶瓷烧成温度比传统陶瓷低100至200℃,打碎后弃之大自然中半年后自然风化成泥土,因此也被称为绿色陶瓷。去年德化县陶瓷出口总额36亿元,其中环保陶瓷占到一半以上。“千家企业无烟囱,山清水秀新瓷城”。烧瓷燃料结构的变化,给德化县林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在发展陶瓷支柱产业的同时,德化以建设“生态一类县”为目标,大规模实施封山育林,大种竹林和经济林,并利用世行贷款营造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速生丰产林,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93年的53.9%提高到现在的77.1%,森林立木蓄积量从86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近千万立方米。 封山育林直接保护了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戴云山麓的大漳溪;丰富的水资源,又带来了电能,突破了陶瓷支柱产业的用电瓶颈。据统计,德化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为85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德化以政府投资、群众集资、股份办电等形式,加快境内各小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并成立电力国投公司,提高电力集约经营水平和效益。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3.6万千瓦,年发电7亿千瓦时以上;在建电站26座,装机容量4.7万千瓦。 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旅游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成为德化旅游的三大特色,年旅游总收入近1亿元,有力地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化县经济结构的调整。 陶瓷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水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林瓷电”三赢的循环经济推动德化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1至11月,德化县财政总收入4.2223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陶瓷产值54.09亿元,同比增长16.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6%;陶瓷业用电1134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4.3%。福建日报记者 李宇思 通讯员 涂德望 郭仙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