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九仙山探奇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德化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9 22:20:22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九仙山以奇石、奇树、奇水、奇洞构成奇特的景观,令人百游不厌,每一次登临都有新的感悟。一位学者道:“人与山相逢,便会产生奇迹。”九仙山之灵山秀水构成了独具韵味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区位于古瓷都德化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主峰海拔1653米。九仙山是德化佛教的发源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 
    前不久,与3位朋友乘着夜色登了一回这座名山。以前外出旅游的时候,不论是登山还是看海,好多时候是被满眼的人搅了兴致,这次幸运得多,一进山门就觉得一股静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夜宿于山上的小招待所,山顶的夜晚冷得清例,深夜弯月绣在天空,让我们拍到一幅月亮下的云海的的奇景。从山中体验人类久违了的荒郊野趣,享受远离尘世浮华喧嚷、返璞归真、沐浴自然的闲情逸致……事实上,山野为人生所必需,它是江河之源,也是生命的源泉。 
    岩石是山的风骨,是山的脊梁,没有石头,山便挺不直身躯,昂不起头颅;石又是山的灵魂,没有石头,山便露不了个性,显不出精神,岩石峥嵘的山才更像一座山。九仙山是巨岩隆垒而起的,正因为有这么众多的石头山,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石刻、石雕、石洞、石佛……才凝铸成九仙山石头的史诗。有唐代开元年间建的灵鹫寺、弥勒石刻造像和宋代的仙峰岩(现改为广钦寺)、普陀岩遗址,元代至元年间的戴冠观音石刻造像,明万历年间建的永安岩寺,还有两株植于明代以前的古椿树。
    清晨,上了九仙山顶的气象站观测台,云雾中远眺灵鹫岩,气势磅礴,云雾缭绕,更掀起追忆逝去的时光。唐初,福建沙县梅列邹无比在九仙山牧牛,种菜,长期修行说法,后坐化成佛。开元四年(716年),信徒为其塑像崇拜,奉为“邹公祖师”,并以石柱石梁建灵鹫岩奉祀。寺的墙、柱均为石筑,释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为石雕。明代万历年间柱础重修,新建山门石坊。德化知县杨文正“一方净土”题匾和永春知县厦忠“胜迹维新”题匾曾高悬于坊上。大学士张瑞图、太仆卿丁启睿、状元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邑司训甘天训的题刻牌匾悬挂于主殿两侧。清初整修两殿,增置岩田。该寺在明清时代一度成为本省尤其是闽南一带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据清乾隆版《九仙临峰谱》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4年)由福州鼓山(禅宗派)密的宗第四徒僧道盛(号一斋)来德化主持大白岩,授徒18人,万历年间往九仙山灵的鹫岩,自成九仙派系。其门徒陆续到尤溪、大田、永春、同安、漳州、泉州、沙县等地传教。九仙山灵鹫岩寺历经沧桑,寺已颓毁。1988年初,原灵鹫岩住持释宽净法师的倡议重建,得到美国蒙特利公园市般岩修德善堂贤助,华裔宏仁、宏华等众信徒的捐资百万元。同年10月28日,释宽净法师、妙法女居士专程从美国前来九仙山为的重建灵鹫岩寺奠基,历经两年,该寺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钟鼓楼、外山门的等九座殿宇先后落成。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寺匾。宏的仁、宏华和王震、妙法分别捐献缅甸玉佛三尊、泰国金铜佛两尊,使千年古刹重的放异彩。
    上午九点阳光灿烂,心情也随之晴朗,我们见到几位小学生在在莲花峰游玩,这群小伙伴昨晚上山原本要找尼姑庵,却迷了路,在夜晚七点发现广钦寺,被寺中僧人收留,安排住宿和伙食,第二天还带着小学生到山寻趣,恰巧成了我们拍摄的模特。主峰莲花峰是丛林中拔地而起的一座小山峰,由一大堆瓣状纵裂的花岗石组成。远观,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再远眺,则如盛开莲花。小学生在莲花峰舞动双手大声向我们呼喊。狮子峰是一座巨大的石峰,凛然云表,形状如同一只傲视苍天的雄狮。
    到了弥勒殿,碰到二十年前的一名学生。学生在九仙山由政府聘请当了十多年的护山人,对九仙山的一草一木了如家珍。带我们细看元代至元年间的戴冠观音石刻造像。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通常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并重,合称“西方三圣”。佛经传说,此佛慈悲为怀,法和无边,广化众生,善于诸般变化,故有水月、白衣、坐狮、立磐、合掌、多面、渡海、千手、立莲等各种形象。 由于自然造化,引来了许多观览者驻足流连。这一神奇的石雕景观,其头冠、面孔、肩臂、躯干等清晰轮廓,与民间流传的观音特征极为相似。最神奇的是,该观音造像手脚部分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出男、女不同形态,与传说中的观音由男变女的故事不谋而合。 山上有宋代修建的仙峰岩(现改修为广钦寺)和普陀岩遗址及43处历代摩崖石刻。   
    九仙山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奇石怪洞密布,昔有十二景之称。奇石千姿百态,形态逼真。异洞"大者容数榻、小者蹲数人",有的洞里有洞,有的洞洞相通。而弥勒洞,入洞气象幽深、清净,光从石缝入,水 从洞底出;洞顶佛光隐现,令人如临仙境,玄妙神奇,堪称一绝。唐代开元丙辰年(716年)开山僧邹无比坐化前雕刻的弥勒石刻造像,雕工精炼,神态逼真,高2.7米、宽3米、 周长8.9米,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九仙山顶观日出,如东方吐珠,云海茫茫与天相连,九仙山兀立其中,胜似蓬莱仙境。严冬飞雪,有北国风光之气魄。   
    广钦寺主持给我们讲述一段小故事。有一次,有一批来自台湾的游客只知道九仙山就是弥勒佛和气象站,进山要购买20元门票,觉得不值得,主持带游客从普陀岩遗址入山,游览狮子峰、天上人间天然松树盆景园、三角蟾蜍巨石、老龟爬壁、一线天、蛙石、南天门和西天门,沿着古人开辟的石阶小道,聆听山涧流水形成的琴声等,感受九仙美景是养在深山人未识,下山时执意要多交门票费。
    九仙峰峦之间有向天狮、只有天等富有情致的景点,置身其间,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令人留连忘返。九仙山孤峰耸立,巍峨秀丽,云霞缭绕于山腰,披挂于树林,仙气飘渺,处处仙机,步步禅境,大道深藏,妙趣横生,引人寻幽探奇。
    自古登山如做人,靠的是一种精神,要的是一种气度,讲究的是一种意志力量。登山时,量力而行,最得登山之法;意到脚到,脚到眼到,眼到心到,让那山上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随着你的心跳呼吸一起起伏。 和山相比,人是何等渺小,人生又是何等短促!将一个人只有一次的如花年华,用于对金钱的追逐或对权力的钻营,又是何等浪费,何等可悲!人一旦站在山的高度俯视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就会顿开茅塞,像古往今来的智者那样大彻大悟!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血脉相通的。如果说登山是人与山的碰幢,那么读山则是人与山的神交。只有爱山的人才可能真正读懂大山,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净化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如山脉之坚强,如山花之绚丽,如山风之坦荡,如山泉之清纯,如山林之生机盎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