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廊桥与守桥人
作者:徐艺星  文章来源:德化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1 23:16:07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德化县三班镇桥内村,有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廊桥,一位年迈而又年轻的守桥人。
  这座廊桥,不但连接着大云溪两岸村民的心,还连接着海峡两岸人民的心。
  廊桥始建于宋代,名双桂桥,自古是德化通往永春、泉南的要津。八百多年冷酷的风风雨雨,年以复日超负荷的车水马龙,使廊桥年老珠黄,梁倾桥坍,使来往行旅望水兴叹,插翅难飞。
  村里有个郑点金,年少牧牛时常与小伙伴在桥畔玩耍憩息,迎来送往着多少朝霞夕晖和南来北往匆匆过客,倾听了老乡亲羌笛弦管倾诉无限悲凉凄切乡音。这座桥成了人生舞台,人们在桥面话农家事,摆摊设点,吆喝买卖,桥里还供奉观音菩萨神龛,故俗称“观音奶桥”。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善良的人们虔诚祈祷保佑合境安康,行旅顺风。郑点金许愿,一朝有出息,要重修古桥,为村民造福。
  国民党发动“内战”时,郑点金被抓壮丁去了台湾,从此一别故乡30多年。退役后,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事业有成。他富裕不忘祖,思乡之心愈益迫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终于回到魂萦梦系的故乡,捐资重建廊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88年剪彩通行。
  建桥不易守桥难。一位时已70多岁的老人自发义务守桥护桥。他叫郑精一,本村人,家在离桥二里外。说起,郑大爷,人生坎坷多磨难。民国三年(1919年)三月,他出生在一贫寒农家。他从小好学、聪慧。父母虽目不识丁,在亲友倾力赞助下,供养他读上永春崇贤中学。他经这座廊桥常来往于德化、永春,一边负笈求学,一边勤工俭学,学会一手糊纸灯的手艺,还写一手好字,常为乡亲们婚丧喜庆、礼俗节庆帮做点事。后因匪乱被迫辍学。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因识字较多被官府差使当过不入流的“刀笔吏”。遭受冲击“管制”,直到粉碎“四人帮”,落实党的政策后才又抬起头、挺起身子获得新生。他义务守护廊桥近20年,今年已91岁高龄,身体还很硬朗。他本人以及乡亲们都说这得益于他的勤劳,心态良好。他每天徒步来往于廊桥和老屋,打扫桥面卫生,维修破旧桥板护栏,劝导路人爱护廊桥。闲暇时读书写毛笔字,修心养性,给乡里人糊灯笼写字,不为屑小事与人斗气,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笑颜常开。若问他长寿的养生之道,他笑指墙上手书《养生八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他人非……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算痴人。”在我读来,并非消极遁世,而是难得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格言,耐人品味。
  建桥者已仙逝,护桥者犹发童颜,笑谈人生昨日今天。廊桥,承载着多少古往今来的乡村故事。(徐艺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