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曾与德化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但在去年9月“中国瓷都”的大角逐中,德化陶瓷业的产量、规模、外向度、可持续发展等11个指标都力拔头筹,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获得“中国瓷都”称号。 获此殊荣,德化既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靠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更靠政府与企业长期不懈的开拓创新。 产值10年增长10倍 cidu.net 用“千军万马”来形容德化陶瓷业,一点不为过。德化现在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百分之百是民营企业,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陶瓷工业产值从1994年的5亿元跃升到2003年的5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38%;陶瓷业纳税1.98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一半。 但在1988年以前,德化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从1989年到1995年,德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间集资办企业的热情高涨,陶瓷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1996年后,德化县大力鼓励民间力量进行创新,促进了陶瓷业跨越式发展。 回顾陶瓷业发展历程,德化县委书记许昆贞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德化陶瓷业发展的优势都靠“民窑”,生产靠民间,市场在民间。政府的作为,就是千方百计挖掘民间蕴藏的巨大发展能量,并且让企业相应聚集,以便集中提供统一硬软件服务。1996年,德化对52家国有企业和11家二轻集体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破除体制性障碍,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不断完善软硬环境,实行项目审批“零环节”,激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政府每年拨出500万元,为企业分担参展、办展费用,在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路上,大大扶了企业一把。 正因为激发了民间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德化“民窑”比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的“官窑”更有活力,去年,德化陶瓷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是景德镇的4倍和10倍,更是醴陵的10多倍。 每年两万新产品上市 德化第五瓷厂总经理温克仁在当地有三个别称——“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当代瓷工”、“黄埔军校校长”。每一个别称后面都有一个故事:1985年,温克仁到欧洲考察市场,发现工艺陶瓷在欧美很受宠,就把西洋工艺瓷样品带回来,让德化人大开眼界,从此把眼光投向国外,去年全县西洋工艺瓷出口交货值达到40多亿元;“九五”末期,温克仁投资500多万元,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开发出国内首创新瓷种——釉下彩精陶,攻克了低温陶瓷“坯、釉结合”这个国际性技术难题,并通过“输美产品论证”,成为免检产品;第五瓷厂曾是集体企业,很多技术骨干跑出来自办工厂,不少人成为陶瓷企业的老板。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德化陶瓷业新一代企业经营者创新意识更强,企业用人机制更活。佳美集团公司6年来先后奖励科技人员桑塔纳轿车24辆、奔驰2辆、14套位于厦门的房子,每年还拨出100多万元奖励产品创新能手。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优才优酬,优秀人才年薪10多万元,激发全体员工创新创优热情,冠福也因此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耐热陶瓷生产企业。 为了满足市场“求新、求变、求异、求环保”的需求,德化县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兴瓷”之路,提出“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现在全行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并取得显著成效。在烧成技术方面,德化在国内率先进行窑炉改造,先后开发了以电、油、液化气为能源的窑炉技术,结束了以柴烧瓷的历史;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窑炉设备,推广应用低温烧瓷技术,提高了产品烧成率和环保水平。在产品创新方面,每年投资金3000多万元,开发生产新产品2万多个,拥有专利的陶瓷产品300多件,得到版权登记的有1000多件。 整体竞争力仍需提高 cidu.net 德化陶瓷业虽然优势凸显,但劣势也很明显:企业之间竞争有余,协作不足,个体活力大,整体合力小;企业集群大,产业集聚小;工艺创新凭经验多,靠科学少;产品创新以造型、色彩变化多,高新技术变革少;手工生产的多,机械化生产的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 “德化陶瓷业从大到强,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许昆贞认为,德化陶瓷业发展既要企业成群更要产业成链,要大力推动企业集群向产业集聚发展,使相关企业、产品和服务形成共生互补的“生态系统”,推进产业内部分工细化和产业链延伸,构建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同时,要努力增创规模经济的优势、产业延伸配套的优势、服务体系支撑的优势,提高企业、产业乃至区域整体竞争力。 作为“中国瓷都”,德化肩负着推进中国瓷业发展水平的责任。为此,县里正抓紧构筑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德化陶瓷学院,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陶瓷技术研发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他们还将依托陶瓷学院组建省陶瓷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重点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推动陶瓷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黄雪梅 苏宏斌 郑金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