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在海底。” 沧海桑田,昔日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的“海上丝绸之路”渐渐浮出海面。西沙考古队在华光礁南宋沉船上发掘出了大量的德化古瓷,再次为自古以来兴旺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华光礁原称觅出礁,渔民俗称大筐,坐落在北纬16°19′-16°22′,东经111°57′-112°06′范围内,东西延伸16海里,南北跨5海里,是西沙群岛中的大环礁之一。礁内最大水深20余米,北面有一狭窄的出水道,南侧的两条水道比较开阔,可供500吨级以上的船舶进出。古代船只因没有机械动力装置,完全依靠风力行驶,在礁盘内避风时若风力过大,很容易造成船只操纵失控而触礁沉没。 1998年12月18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及广东、福建、青岛等地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西沙考古队正式启航。12月23日下午4时许,考古队终于在华光礁海域的礁盘边缘内侧发现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 华光礁探宝 自人类开始驾舟驶向海洋,就始终伴随着沉船事故。海底堆积着异常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因而国外有专家声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在海底。那么,西沙群岛的海底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惊喜呢?考古队决定先驶往离琛航岛较近的华光礁。 水下搜寻工作已进行了两天,考古队员开始不断地有了发现。他们发现了散落的古代沉船遗物,海生物已经在破瓷碗上安了家。 古代沉船遗址终于找到了!沉船上的瓷器全都倾倒在这里,散落范围大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这处古代沉船遗址范围的水深最浅处在涨潮时仅一米多,退潮时只有0.5米左右,古代沉船怎么会在这么浅的地方沉没? 其实,这是船只触礁搁浅。这艘古船因风浪或某种原因,迷失航线失控后,被海浪推上浅浅的礁坪触礁搁浅,当潮水退去,航船便向一边倾倒,船上的瓷器倾倒而出后,又被海浪打散。 盗掘贼炸开了沉船 这次水下发掘是我国开展水下考古以来第一次在真正的清水中进行的,与以往在渤海、东海等地的浑水中考古作业完全不同。考古队员干劲十足,一连数天,除了吃饭都轮番下水作业,考古队员开始不断地发现一些散落的古代沉船遗物。最后沿一个5米×5米的探方向下发掘了近4米。揭开覆盖在文物上的珊瑚沙后,露出码放整齐的成摞青白釉瓷碗和大量白瓷粉盒等瓷器,与史料上对驶向外域的“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的货船描述完全一致。令人兴奋的时刻到了,古代沉船遗址终于找到。沉船上的瓷器全都倾倒在这里,散落的范围大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从船体上倾倒的瓷器可以看出,这艘古船当年触礁搁浅时,是向一边倾倒的。 但考古队员们兴奋的心情很快化为深深的遗憾:被破坏的现场零乱狼藉,触目惊心,在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散落着大量的瓷器残片,到处可见残破的瓶口、碗底、碟片、熏黑的船木等,因水下爆破形成的3个大坑宛如巨大的伤疤。沉船的上部已被全部破坏,从瓷器崭新的茬口推断,显然是近期内盗掘爆炸所致。这处古代沉船遭到了严重的盗掘。 经过长久的海水浸泡,海生物已将木质船体和船上的部分装载物凝结成块,大部分船体也已被珊瑚沙渐渐覆盖。但它们被盗掘者用炸药炸开,整个古代沉船遗址成了一片废墟。盗掘者对瓷器的兴趣不大,他们寻找一些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但是盗掘者使用炸药,以及粗野的挖掘已使沉船文物大部分被毁。 沉船上发现了大量德化瓷 经过十余天的连续苦干,考古人员将遗址表面大量的碎瓷片和堆积物清理开来,成堆的完整文物渐渐露出了它动人的面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第一层文物发掘出水后,下面又发现了更多的瓷器。这些瓷器大部分都是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外销陶瓷制品。由此可以判定,这是一艘距今约800年前南宋时期的沉船。这些瓷器均产自福建省德化、磁灶等古窑口,以青釉和青白釉色为主,还有一部分白釉瓷器;造型有碗、碟、盘、壶、罐、盆、粉盒等,从用途看应是当时销往东南亚地区的日常生活用品。沉船应是宋元时期航行在南海丝绸之路时,因触礁沉没而遗留在此。 考古队员在这艘南宋沉船遗址中共发掘出各种瓷器一千多件,出水的瓷器有不同的类型,而且每一种瓷器的重复率很高,这就可以确定,沉船是一艘远洋货船,它所装载的货物全是销往海外的民间日常生活用瓷。考古人员还注意到,其中有些瓷器的质量显然很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次品。不过它透露出了一个历史信息,当年的中国瓷器在海外市场非常畅销,即使是次品也同样可以卖出去。 出水的大量福建德化、磁灶的南宋瓷器,清楚地表明这艘货船来自福建,其始发港是当时世界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但具体前往何处,只有船主才知道。因为这些瓷器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有发现。 历史的疑问 至此,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考古人员的极大关注。这次西沙考古出水的古代文物绝大部分来自福建,这难道只是偶然的巧合?一切都将追寻到一个历史事实:福建有着悠久的烧瓷历史,而且规模相当之大,同时还有一个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就是生产的陶瓷器大量提供外销。 福建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海洋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有过什么样的作为?众多的答案仍藏在海底。 历时39天的西沙水下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沉船遗址、遗存点有十多处。出水文物达数千件---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在古老航线的中途,第一次考古出水如此丰富的实物资料,这对研究中国海上发生的历史意义重大。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西沙水下这座神秘的历史博物馆正等待着考古人员不断地去探索、发现。 cidu.net 西沙海底:德化古瓷知多少 国际著名古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曾说,“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当时的中国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 西沙群岛地处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海上航线的要冲,扼守南中国海的门户,是我国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进行商贸往来、相互交往的海道要冲,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据史料记载,西沙古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是我国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隋朝使节经南海到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远赴印度。宋《梦梁录》一书所述的“七洋洲”即指今西沙群岛所属的宣德群岛。 千百年来,无数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胡椒等货物的商船经此驶过,这一航线又被冠以“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 cidu.net 宋元时代随着海外通商贸易的空前繁荣,德化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德化瓷通过泉州港开始大规模进入了国际市场。德化窑生产的瓷器,种类多,质量高,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宋元时德化以龙窑大量烧制青釉瓷器和青白釉器的各式军持壶、粉盒、碟、碗、盘、杯、瓶等,成为国际市场上争购的热门货。迨至明朝,德化窑推出独树一帜的象牙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欧洲人誉之为“中国白”、“国际瓷坛明珠”。至清朝,德化青花瓷大量外销,1999年打捞出水的道光二年“泰兴号”商船上,就发现有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这些外销瓷,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家均有较多的发现,在印度、日本、伊朗等国家也有出土。早在1974年3月至5月和1975年3月4月的西沙群岛考古调查中,就发现有大量的德化窑瓷器。大量的德化瓷在西沙群岛发现,有一部分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用具,更多的是德化瓷外销途经西沙时留下的遗物。1974年,泉州湾出土了一艘宋代远洋货船,船上就有不少德化窑生产的外销瓷器。 华光礁南宋沉船上发现的大量的德化瓷,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泉州港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史提供了新的佐证。(郑金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