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瓷质洁白,犹如脂玉,纯净温润,驰名中外,寻访德化古窑址是我多年的心愿。 在风和日丽的时节,我应邀去福建德化古窑址考察,走入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群山环抱,密林苍翠。我不知道在德化古窑址竟有230余处,更让我想不到这里早在唐代已开始生产青瓷。在我的记忆中明代“猪油白”或“象牙白”是很出名的,在窑址我看到了满山遍野俯拾皆是的“碎玉”。明代是德化瓷的鼎盛时期,后人能见到的精品又大都是这一时期的,给人造成错觉是很自然的。 我们在著名的屈斗宫等窑址考察,挖掘出大量宋元时期的影青瓷片,如不是亲手发掘,我定会误认为是景德镇湖田窑的白釉瓷片,胎骨坚硬细腻,胎壁较薄,手感颇好。用于覆烧芒口碗的瓷质支圈、匣钵垫盖等窑具随处可见。我觉得有点愧对宋元德化白瓷了,拾了几片带回上海让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汪庆正先生过目,我说德化白瓷在宋元已很精美,我们是否对其重视不够。(http://www.cidu.net/)汪老笑道:德化白瓷的确不错,但比起定窑尚有差距,定窑的器形五花八门,可以独步天下。 德化瓷塑独树一帜,何朝宗大师的出现为德化瓷赢得极高的声誉。德化梅花杯特别精致,小巧玲珑,为世人喜爱,我也收藏了几尊。在祖龙宫、屈斗宫等地我看到了梅花杯瓷片,为之兴奋。 在我看来德化白瓷受欢迎原因与此地瓷土白,瓷矿多,存放几十年才用有关,当地有“孙用爷泥”之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当地窑工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挖泥的人,目的替儿孙贮备制瓷材料。”这里水质优良,木料充沛,水运便捷,到泉州再走“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德化白瓷就这样空前发展起来了。 站在层层叠叠的德化碎瓷堆上,我感慨万千,如今这里是那么的寂静,是一片碧绿的世界。遥想当年这里炉火通红,瓷匠们日夜奔忙,正是他们创出的德化白瓷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钱汉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