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泉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3/4/12  文章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2002年,泉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两个率先”,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规模和国内市场持续扩大;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市场基本稳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XMW)

一、综合

国民经济良好发展,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46.01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494.04亿元,增长10.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4%、52.7%、39.9%调整为6.8%、52.8%、40.4%。(XMW)

县域经济取得新的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安溪县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石狮市、安溪县和德化县分别被评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中国小水电之乡”。经济景气平稳上升,企业生产经营稳中趋好,企业景气指数由上年第四季度的103.19攀升至第四季度的118.42。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达到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达118.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工业用电89.85亿千瓦·时,增长20.8%;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市城市化水平达41.3%。(XMW)

价格总水平微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8.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食品类价格下降0.4%,衣着类价格下降4.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5%,居住类价格下降1.1%,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1.4%。(XMW)

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全年公布停止执行市级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两批673份,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已达61.5%,各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已达30%以上;审批管理方式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成立投资项目行政服务中心并正式运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有实质性突破,企业注册登记已推行“一审一核”制。其他配套改革顺利开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有23.1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国有资产监管营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已组建15家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市99%的国有企业完成改制,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上市工作深入开展,全年有2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3家完成上市辅导,2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土地有形市场交易机制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全市共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56宗,计1407亩。(XMW)

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职工工资稳步增加。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66人,已全部分流安置,再就业率达10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2%。全市已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27.79万人,比上年新增0.7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6.22万人,比上年增加0.77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150元,比上年增长13.9%。(XMW)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步伐滞后;工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工业园区规模偏小,大项目不多;企业经营环境还不宽松,融资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人才结构及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XMW)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种植业产值46.20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3.29亿元,下降6.6%;牧业产值40.48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46.69亿元,增长4.0%。(XMW)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水果和经济作物产量平稳增长。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1.7:28.3调整为70.3:29.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5.73万亩,比上年减少14.92万亩,下降4.4%;粮食总产量104.68万吨,比上年减少5.03万吨,下降4.6%。水果产量42.44万吨,增长3.5%。茶叶产量2.38万吨,增长17.8%;蔬菜产量101.13万吨,增长3.0%;食用菌产量3.08万吨,增长2.5%;油料产量5.11万吨,比上年下降2.8%。(XMW)

畜牧业和水产业继续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1.54万吨,增长1.3%,其中,肉类产量26.66万吨,增长1.2%,蛋品产量4.23万吨,增长3.4%,奶类产量0.66万吨,下降5.6%;肉猪出栏数275.85万头,增长1.6%,年末生猪存栏数155.25万头,增长2.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5.72万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93.32万吨,增长2.8%,淡水产品产量2.39万吨,增长3.9%。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58.97万吨,增长0.4%;海水养殖34.36万吨,增长7.2%。(XMW)

造林面积减少。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8.75万亩,比上年减少27.8%,其中,荒山造林2.90万亩,下降47.7%。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3.48万亩,增长11.8%。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00亩,新封山育林面积36.5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8.2%。(XMW)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灌溉面积170.9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3.91万亩,当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年末达到节水灌溉面积63.20万亩,除涝面积28.41万亩,盐碱耕地改良面积7.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0.13万亩,已解决农村饮水人口157.36万人。全年农村用电量50.01亿千瓦·时,增长30.0%。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06万千瓦,增长0.2%。(XMW)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3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826.46亿元,增长10.9%;完成出口交货总值467.07亿元,增长7.7%;实现营业收入2133亿元,增长14.7%。(XMW)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8.20亿元,增长22.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482.22亿元,重工业产值245.98亿元,分别增长23.9%和19.0%;在各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产值93.12亿元,下降0.3%;集体工业产值56.94亿元,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412.61亿元,增长25.9%;股份制工业产值114.89亿元,增长23.4%;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29.74亿元,增长21.8%;其他工业产值20.88亿元,增长19.9%。(XMW)

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业产值增长40.5%,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28.1%,皮革及其制品业增长35.8%,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15.3%,机械制造业增长45.1%,食品饮料业增长2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0%。新兴产业增势良好,石油化工业增长8.7%,电子行业增长35.3%。能源等基础工业稳定发展,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1%,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5%。(XMW)

工业经济效益再上新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6.50%,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68%,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85%,提高0.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64%,下降6.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1.06%,提高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4480元/人,增长18.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2次,提高5.5%;成本费用利润率5.44%,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状况进一步好转,盈亏相抵后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增长24.7%,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22亿元,减少11.6%。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32.63%,上升4.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793万元,比上年增加912万元,增亏48.5%。(XMW)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已通过新资质就位的建筑企业有226家,完成建筑总产值45.14亿元。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圣湖二期经济适用房工程荣获“鲁班奖”,有7个项目荣获省“闽江杯”优质工程。(XMW)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0.4%;更新改造投资43.54亿元,增长13.6%;房地产开发投资28.76亿元,增长12.4%;其他投资20.97亿元,增长3.9%;城镇集体、个体、私营投资和私人建房投资12.46亿元,下降9.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5.62亿元,增长7.5%。(XMW)

第一产业投资下降,第二、三产业投资较快发展。全年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1.93亿元,增长10.1%,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96.42亿元,增长24.6%。制造业中,石油化工及炼焦业投资增长18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13.6%,机械工业投资增长5.9%,轻工业增长57.0%,纺织业投资下降1.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9.70亿元,下降22.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5.78亿元,增长10.8%。(XMW)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3.81亿元,下降9.5%;住宅建设完成投资18.54亿元,增长11.8%;写字楼完成投资0.35亿元,下降47.7%;其他房地产投资完成6.05亿元,增长47.2%。商品房施工面积423.85万平方米,增长12.8%,其中新开工面积185.14万平方米,增长21.9%,竣工面积204.39万平方米,增长13.8%;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额21.15亿元,销售面积127.59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8.8%和11.0%;年末空置房面积为67.37万平方米,上升7.6%。经济适用房建设有所回落,全年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新开工面积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减少28.6%、75.9%和70%。存量房交易较快发展,全年存量房交易成交4354件、面积83.3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9亿元,分别增长6.1%、12.4%和38.5%,房地产抵押成交15890件、面积1075万平方米、抵押金额71.55亿元,分别减少3.1%、15.7%和26.7%。全市房改房上市交易1800件,增长161.2%。(XMW)

重点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全市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00亿元,泉州后渚大桥、江滨路、晋江市快速通道、德化涌溪四级水库电站工程、南安玉叶220KV输变电工程、石湖3万吨码头、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一期工程、石狮沿海防潮防洪工程、泉港区聚苯乙烯工程及液体化工码头和国道324线华大到侨乡体育中心路段一期拓宽改造工程等21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其中石湖3万吨码头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大坪山隧道及接线工程、泉州湾通海航道整治工程、宝洲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泉州商贸学校、南安民营科技工业园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永春榜德工业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安溪二环路和石狮市垃圾焚烧处理场等9个项目进展较快。(XMW)

“八城并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市区排洪排涝工程入选2002年度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40强,并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称号。中心城市42个城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清源山旅游公路、文庙广场建设二期、少林路至温陵路交叉口水源污染整治工程、第三水厂二期及其配套管网工程、荷花池绿地、坪山路拓改工程、国道324线仕公岭拓改工程一期、畅通工程路口改造和清西片区市政配套工程等已完工或基本完工。市政基础设施继续改善,我市被省建设厅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152公顷,总绿地面积达1532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676公顷。市区公交运营线路长度为190.1公里,营运车辆461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407万平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7359万立方米。(XMW)

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拆除旧房95万平方米,新建住房14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526公里、绿化面积71万平方米,新建公共建筑43.9万平方米、公厕384座。(XMW)

五、交通和邮电业

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良好。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59.28亿元,比上年增长9.6%。(XMW)

邮电业务增速减缓。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1.6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43万门,比上年增长10.0%;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65.7万户,分别比年初净增43.6万户和28.2万户,增长25.1%和20.6%。(XMW)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642公里,其中,新建公路95公里,改建公路547公里,铺设水泥路面626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350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590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7874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350公里、75公里和574公里,公路密度达9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共有营运汽车总数39882辆,其中客运班车2924辆,出租车1607辆,货运汽车35351辆,全年完成全社会公路客运量90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4.4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4.8%;完成货物运输量4963万吨,货运周转量54.9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4%和4.0%。全市拥有海运船舶429艘,总载重47.6万吨,全年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650万吨,货物周转量9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4%。铁路运输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260万吨,增长7%,货物到达量230万吨,下降11.5%;完成旅客发送量42万人次,下降11.2%。泉州晋江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67.90万人次、货邮量11300吨、航班起降7592架次,分别比上年增长41.2%、40%和25.6%。泉州港获批为对台通航港口,首次实现对金门、澎湖(马祖)客(货)轮直航,全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22.85万吨,比上年增长1.0%;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7.3万标箱,增长20.9%,其中国际集装箱完成3.06万标箱,下降18.5%,内贸集装箱运输完成24.25万标箱,增长28.8%。(XMW)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209.58亿元,增长10.6%;县的零售额28.60亿元,增长14.0%;县以下零售额178.47亿元,增长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8.53亿元,增长11.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09亿元,增长12.3%;制造业实现零售额38.11亿元,增长10.7%;农业生产者销售17.82亿元,下降1.5%,其他行业零售额33.09亿元,增长3.6%。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经济零售额223.30亿元,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53.6%,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私营经济零售额66.3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15.9%,比重上升了6.3个百分点。(XMW)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18个,其中,农副产品综合市场125个,消费品综合市场59个,工业品市场26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有15个。(XMW)

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企业平均毛利率为6.9%,比去年上升0.5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上升0.3个百分点。(XMW)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1.5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出口总值15.35亿美元,增长21.7%;进口总值6.17亿美元,增长13.9%。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1.10亿美元,增长27.7%;加工贸易出口4.25亿美元,增长8.5%。从出口国别看,对非洲和亚洲的出口分别为0.5亿美元和6.8亿美元,分别增长13.1%和21.2%,对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为3.4亿美元、3.3亿美元和1.0亿美元,分别增长16.4%、31.1%和21.7%。全年实现全社会出口交货总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共有外贸企业50家,对台小额贸易企业4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165家。(XMW)

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发展。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78项、投资总额14.67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3.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5.8%和8.4%;外商实际到资8.21亿美元,增长2.5%。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225.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6%。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较大进展,引进全球500强公司之一的美国ADM公司投资泉港。(XMW)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所下降。全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59项、合同金额47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93.9%和91.5%;共完成营业额2462万美元,下降20.0%;全年派出人员1287人,下降88.1%;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共有2921人,比上年末减少2545人。(XMW)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成功举办第四届泉州旅游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4.20万人次,增长11.6%,其中,国内游客701.6万人次,增长12%,境外游客52.6万人次,增长7.2%。境外游客中,外国人及华侨4.73万人次,增长9.0%;港、澳同胞42.77万人次,增长8.3%;台湾同胞5.1万人次,下降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旅游创汇2.78亿美元,增长8.2%。(XMW)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执行良好。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72亿元,比上年增收6.64亿元,增长18.9%;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58亿元;上划中央“三税”收入43.78亿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完成87.08亿元,比上年增收16.53亿元,增长16.3%。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8.66亿元,增支5.47亿元,增长12.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4.56亿元,增长13.5%;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支出0.93亿元,增长13.7%;基金支出1.43亿元;财政总支出50.09亿元,增长13.1%。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共组织各项收入9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40.50亿元,比上年增收3.47亿元,增长9.4%,其中,税收收入33.61亿元,增收3.63亿元,增长12.1%;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50.06亿元,增收6.12亿元,增长13.9%,其中,税收收入50.01亿元,增收6.11亿元,增长13.9%。(XMW)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20.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2.23亿元,增长19.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95.27亿元,增加88.16亿元,增长17.4%;企业存款134.50亿元,增加23.61亿元,增长21.3%。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85.6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0.94亿元,增长17.1%,其中短期贷款352.58亿元,增加44.65亿元,增长14.5%;中长期贷款112.75亿元,增加24.52亿元,增长27.8%;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3.49亿元,减少2.28亿元,下降14.5%。全年现金净投放72.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896万元。银行结汇20.15亿美元,售汇1.99亿美元,净结汇18.16亿美元。(XMW)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9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7.14亿元。支付各类理赔款3.01亿元,增长32.1%,其中财产险赔款2.59亿元,人身险赔款0.42亿元。(XMW)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质量监督

科技进步与创新继续推进,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1999-200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实现“三连冠”,被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分别确认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和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泉州湾星火技术产业带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基地和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南安市和德化县被评为“1999-200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0个,建成高技术陶瓷和微波通信2个科研中试基地,国家、省、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7个,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5万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7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55项,市级183项,有1个项目被列为2002年度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有2个项目分别列入省级重大成果推广项目和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有18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16项;全市有8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至年末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家。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46项,比上年增加33项;合同金额8068万元,增长15%。(XMW)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两基”水平继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78.5%,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96.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毕业生升学率98.3%,普通初中年巩固率97.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校校通”工程成效显著,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48所,1800所中小学实现计算机上互联网,全市中小学上网率达71%。高等教育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177人,其中博士生7人,在校研究生431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10884人,增长17.7%,在校学生29877人,增长22.8%,毕业生5000人,增长36.4%。地方高等教育建设步伐加快,泉州师院全面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泉州师院、南安高职学院的合并移交工作全部完成。中营学院、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福师大闽南科学学院三所民办高校获准正式招生,泉州信息职业学院获准筹办。中等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有完全中学88所,高级中学18所,比上年增加9所;全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42387人,在校生共107769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5034人,在校生15126人;职业中学招生15289人,在校生39334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198人。义务教育和学龄前儿童教育扎实推进。全市初中招生12.03万人,在校学生40.97万人,比去年减少4.1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5.09万人,减少2.25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2.82万人,减少2.10万人。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12233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完成招生4895人,比上年增加4145人,在校生14812人;各类成人高校录取我市考生7471人,比上年增加960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7.46万人、考试17.07万科次,均居全省第二位。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350所,其中民办全日制本科院校2所,高职学院5所(其中批准筹建1所),私立中、小学41所,私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4所、幼儿园120所,各类培训学校158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教育机构在校生5.56万人。(XMW)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全年新增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97家,15家企业48项产品获产品质量认证证书,35家企业39项产品申办采标注册,14家企业17项产品使用采标标志,至年末,全市累计有533家企业获得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0家企业247种产品获得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全年监督抽查产品2116批次,平均合格率为83.4%;监督抽查商品2177批次,平均合格率为82.7%。(XMW)

名牌战略继续推进。年末全市拥有注册商标1.88万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件,省著名商标83件,市知名商标175件。(XMW)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四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8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8个。市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开工建设,市艺术馆建成并投入建设。《泉州晚报》发行量为18.7万份。艺术创作成果显著,《古艺新姿活傀儡》获全国第10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及表演、舞美3个奖项;《我是郑成功》获2002年中国曹禺戏剧奖。“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展顺利,已列入国家文物局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南音作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南音、木偶、梨园戏入选“亚太文化遗产数据库”。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第七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等活动。晋江市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广电中心得以组建,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广播电台9座,调频广播发射台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6%;拥有无线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0%,有线电视入户终端50.08万户,全市平均入户率达38.2%;所有县(区、市)、98.6%乡镇和67.4%的行政村完成了光缆联网工作。(XMW)

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304个,其中,各类医院59个,卫生院153个,预防保健机构(含妇幼所、院)26个;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081人,其中医生5194人。年末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86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7900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9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490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基本实现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XMW)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我市运动健儿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获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季军和省第五届民族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XMW)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市区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天数达336天,占全年的91.2%;晋江、洛阳江水系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占86.5%;中心市区内沟河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质V类水质标准;所有县(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都达到要求,中心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7.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6分贝,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46.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6%,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2.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XMW)

自然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各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9个,市级风景名胜区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4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5.0%。(XMW)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6‰,死亡率为5.12‰,自然增长率为5.48‰。(XMW)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推进。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有5516户、14254人,占非农人口的1.56%,比去年增加了6128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有18298户、37497人,占农业人口0.67%,农村保障人数居全省首位。《泉州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颁布实施。(XMW)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00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65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4878元,增长5.1%。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物性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9%。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城镇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51.5台、洗衣机96.3台、电冰箱99.9台、摩托车93.8辆、空调器133.9台、家用电脑29.2台、微波炉57.4台。农村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2台、摩托车94辆、电冰箱45台、洗衣机32台、固定电话104部、移动电话53部。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不断深入,全市新增宽裕型小康乡镇4个、小康村123个。(XMW)

注: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金门县。(XMW)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XMW)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XMW)

4、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