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德化陶瓷“申邮”路 梦起60年前一枚未发行的邮票 | |
作者:颜雅婷 王柏峰 文章来源:东南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22 0:04: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放大镜下的上世纪50年代何朝宗达摩邮票图稿资料 一梦六十年,鲜为人知,德化陶瓷有着漫长“申邮”路。(XMW) 60年前一枚邮票印样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邮电部、文化部就曾将德化“渡江达摩”陶瓷像作为特9《伟大的祖国——古代文物》的选题之一。(XMW) 《中国邮票史》记载,195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会、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会和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邮政总局受到启发,计划发行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中的“古代发明”、“古代建筑”和“古代文物”,其中“古代文物”选出的图案即有德化达摩瓷像。(XMW) 遗憾的是,“渡江达摩”邮票画稿在随后的审批过程中,因“恐引起提倡佛教的错觉”,最终另选图样。(XMW) 昨日,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这枚未能发行的“渡江达摩”邮票在当时已完成设计,但邮票的发行止于印样。(XMW) 17年发力 “申邮”成功 1983年,还是学生的王金镭首次在《集邮》杂志上看到德化陶瓷曾列为“伟大的祖国”邮票选题的历史时,他想:“我一定要集邮集到德化陶瓷上邮票的那天。” 1995年3月,德化瓷塑邮票开始提出正式申报。(XMW) 2001年,福建省把德化瓷塑的选题列入“十五规划”。此后,德化县人民政府成立邮票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时任集邮协会会长的张圭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热爱集邮的王金镭,并邀请其一同加入“申邮”工作小组。那时起,他们成为接下来17年“申邮”路的坚定守护者。(XMW) 两人一边摸索,一边查阅、搜集大量资料,“所有的工作都是只能在下班做,从设想申报到整理材料,从送报告到跑部门,他几乎都参与,周末很少在家。”王金镭的妻子告诉记者,过去对于丈夫的行为多有不理解,埋怨他“不务正业”,“我曾问他,为什么这么执著?他告诉我‘读书的时候,很多人说起瓷都,只知道景德镇,却不知道德化,我一定要宣传瓷都德化’。” 为了搜集资料,王金镭几乎是见着与“德化陶瓷”有关的书籍就全买回家,“就连儿子去英国,都再三叮嘱去博物馆一定要拍回德化瓷,看到与德化陶瓷有关的书,一定要买回来”。(XMW) 此次“申邮”成功,王金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XMW) 回首这漫长的“申邮”圆梦路,德化县邮政局局长许剑文告诉记者,这份坚定与执著来自于,一方面邮票作为国家文化的象征,具有记录和传承国家历史、文化的作用,同时,可与国外进行诸多交流,兼具文化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对德化瓷塑的信心,“申邮成功,就说明我们德化瓷器‘入行’了”。(XMW) 本版文图:早报记者 颜雅婷 王柏峰 通讯员 寇婉琼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