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隆泰化工”李敏超的沉浮人生
作者:罗剑生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8 8:28:4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报讯3月5日,本报报道了关于省、市、县三级法院为德化隆泰化工厂的员工发放被拖欠工资的消息,法人代表李敏超却不知所终。这家上世纪90年代德化县的龙头企业,投资超过人民币3.5亿元人民币,而当时这些投资款均来自银行的贷款和集资款。那么,李敏超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科技青年一跃成为龙头企业的老大,又是如何跌落成为举债3亿元、负债累累的欠债大户的?

  近日,记者再次前往德化,采访了几位原隆泰化工厂的老员工、高层管理人员。这些隆泰化工的元老级员工亲眼目睹了化工厂从一砖一瓦建起,又几次易主,几番沉浮。他们对原老板李敏超及隆泰化工怀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

  初出茅庐  龙门滩创业告捷

  早在1992年,年仅20多岁的李敏超在德化龙门滩镇硕儒村成立了泉州龙门滩双氧水工业有限公司,这是他下海的开山之作。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在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福州大学,下海前曾在泉州市科委工作。“他当年雄心勃勃,声称‘如果我下海,保证成功’,并且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一名老员工这样对记者说。

  据介绍,当时企业之所以选址偏远的德化龙门滩,是因为化工厂生产的高电耗需求,“生产一吨的氯酸钾需耗5000度的电,按预计年产氯酸钾1.5万吨,双氧水1万吨。”1992年,全市普遍电力不足,而德化龙门滩水电站也成为李敏超“龙门滩战役”的后盾。

  “不可否认,龙门滩试点是相当成功的,那几年生产、销售都做得不错。”该员工认为,这场“战役”的胜利,为李敏超后来融资投建隆泰化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各界也感到他的“出手不凡”,这也是后来大家集资入股的信心来源之一。

  “得意之作”  隆泰化工成“龙头”

  1996年,李敏超选址德化隆泰乐陶村的浐溪西岸投建厂房,于是,一家主营双氧水和氯酸钾等化工产品的综合性化工厂拔地而起,占地面积90多亩。当时,隆泰化工向全国招贤,各方精英也闻讯而来,员工人数达到200多人,日常生产还常常聘用部分临时工。

  作为德化陶瓷业之外的新兴产业,隆泰引进了许多先进设备,各方投资纷至沓来,最大的投资方是香港一家公司。另外,德化县电力公司、德化龙门滩管理处等103名单位职工也集资390多万元。

  隆泰化工很快成为一家投资超过人民币3.5亿元的德化知名龙头企业。它是福建省1998年、1999年重点扶持的百家港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泉州1998年、1999年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见前景如此诱人,当年的德化人都以能到这个化工厂上班为荣。

  盲目投资  导致资金链断裂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记者了解到,创业成功后的李敏超没有稳扎稳打,而是加大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几年间,李敏超先后在安溪、青阳、江苏常熟等地陆续开办了其他工厂。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在这一点上,李敏超和华洲集团苏德义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隆泰化工建成后至2001年,李敏超在泉州某大厦租了两套房子作为办公场所,把采购、销售、财务等部室搬到泉州,并成立了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专家团。这些人员的工资、通信费、技术研究费、补贴等开支由隆泰支付,每个月费用超过100万元。

  在此期间,隆泰化工的效益平平,而李敏超对外投资的企业效益也不好。隆泰化工帮忙支付了其在晋江青阳、安溪、江苏常熟等其他企业的部分开支。据了解,2004年租赁隆泰化工的天鸿泰富公司在清账时,发现有7000多万元没有花在隆泰化工身上。

  豁达随和  员工眼中的“三好生”

  口才好、对人好、技术好,是个“三好生”——这是老员工对李敏超的评价。

  一名现任新隆泰化工厂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说,他自1993年就在李敏超麾下效力,李敏超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豁达、随和,只可惜他不善经营管理,且把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在晋江青阳、安溪、江苏常熟等地建厂失利,最终把隆泰化工也拖垮了。

  徐某是隆泰化工厂的老员工,从1992年至今一直在化工厂上班。他说,李敏超在化工厂时,事必躬亲,自己操作机械,和员工一起干,这为李敏超赢得了不少声誉。“李总走到哪里,朋友就交到哪里。”有位员工说,之前隆泰曾欠过他们四五个月的工资,但大家都还安心地在厂里上班。他说:“李总是真的没钱,不然不会不发工资。”

  一位法官告诉记者,敢拼是闽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但不等于爱拼就一定能赢。企业家们在激发创业激情的同时,不要好高骛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稳步前进,使企业得以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罗剑生实习生吴清智赖瑶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