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可直通中南海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4 0:19: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市场化改革

广告时段供不应求,催生天价广告“标王”

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台是纯粹的事业单位,经费来自国家拨款。1979年,上海电视台首开“播出广告创收”之先河,广告收入很快成为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XMW)

当时,央视许多节目里也都有广告,惟独《新闻联播》不插播广告,只在随后播出的《天气预报》里有一条5秒钟的广告。改变这一局面的,是1991年起任央视台长的杨伟光,他在任期内实施了一系列电视改革,包括《新闻联播》的市场化改革。(XMW)

1993年,两家企业同时点明要《天气预报》中间的5秒钟广告,央视就又追加了一条5秒钟广告。1994年1月,这个时段的争夺愈发激烈。于是,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一举增加了30秒广告。同年4月,这个时段的广告又增加到60秒,仍然供不应求。(XMW)

据《南方日报》报道,1994年春,杨伟光曾对时任央视广告中心主任的谭希松说:“看来这一时段的招标是势在必行了。”

于是,1994年11月,谭希松操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竞标会”。“黄金时段”的标志就是《新闻联播》前后的若干分钟。结果,山东“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的高价中标,由此诞生了人们熟知的“标王”。(XMW)

此后几年,“标王”之争愈演愈烈,1997年“秦池”以3.212118亿元的天价夺得“标王”时,秦池酒厂厂长姬长孔说的一番话,代表了参与竞标企业的普遍心态:“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今后,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

2007年央视黄金时段招标总额突破80亿元,如今《新闻联播》前后数分钟的广告收入,占据了CCTV共计16个频道全部广告收入的大部分。

新面孔李梓萌等

形象革新

“微笑播报”引争议,“主播换人”成热点

《新闻联播》的主播向来有“国嘴”、“国脸”之称,他们被认为代表了“国家形象”。罗京曾戏称,自己换个发型都必须经过台长允许。(XMW)

《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则被赵忠祥概括为“字正腔圆”,“从栏目创立开始,就延续了老一辈播音员齐越、夏青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确立的风格。”

然而30年来,《新闻联播》也在悄悄改变。(XMW)

1984年,新晋女主播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一改此前主播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增添了亲和力。(XMW)

虽然短暂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观众总体反响良好,于是这种时而面露微笑,并伴有“观众朋友您好”等问候语的风格,就沿用了下来。(XMW)

22年后,《新闻联播》“主播换人”事件,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XMW)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的观众惊奇地发现,电视里出现了两张“生面孔”———年轻的康辉和李梓萌坐上了主播台。人们恍然发现,这档节目已经有17年没换过新主播了。(XMW)

“主播换人”的提议,来自这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的提案。叶宏明认为,“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缺乏朝气和活力。”

或许他也没有料到,《新闻联播》的反应,竟然这么快。(XMW)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