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提升品位 德化打造全省宜居城市 | |
作者:张晴雯林信用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7 12:47:3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工人们有的印坯,有的修坯……6米高的渡海观音,烧制前坯体高达7.5米,由137块的陶瓷构件组成,这些陶瓷坯体置放在生产车间的不同角落,蔚为壮观,引来不少市民观看。 “瓷都广场放上这尊大型渡海观音后,我们的城市品位就不同了!”退休干部郑老先生高兴地说。由于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德化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优势要素,提升瓷都品位,变“宜居环境”为“宜居条件”,努力打造“福建省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 提升瓷都品位 兴建陶瓷博物馆、建设地质博物馆;对县城沿街店面统一规划、装饰;在8公里长的青年路两侧设护栏灯箱,中间以玻璃灯龛展现瓷雕精品,建设瓷雕展示一条路……在德化县的规划与城建过程中,“彰显陶瓷文化”被放在一个显要位置上。 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著名的三大古瓷都之一、“民窑”的代表以及“中国白的故乡”,近年来,德化立足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走“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发展路子,按照“巩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挺进国内外大都市”的思路,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形成了传统瓷雕、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并驾齐驱的产业格局,陶瓷产值、发展速度和出口比例均位居全国各陶瓷产区前列,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小小的山城德化,却成为年产值近60亿元、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的陶瓷产区,并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瓷都”等称号,德化的瓷烧制技艺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充分展现陶瓷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成了德化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受关注的课题。除建造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身颇具陶瓷文化内涵的“瓷都广场”之外,德化充分挖掘瓷都文化内涵,寻找城市建设与陶瓷文化的契合点,于是,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破土而出,县城的“骨架”变了,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瓷都正在脱胎换骨”。 力造宜居条件 近日,德化县富东街醒龙桥下,曾昭儒等3名清洁人员正在清洗非法小广告。过往市民不经意间发现,以往屡见不鲜的城市“牛皮癣”基本绝迹了。 原来,该县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与清洁公司签订清洗保洁合同,将清洁工作交由专业队伍完成;此外该县还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规范广告张贴行为,在人口密集、厂区周边等张贴需求量较大的区域,选取适当位置增设15个“信息张贴栏”。 在发扬光大“中国瓷都”陶瓷产业的历史使命之外,德化又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营造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目前,德化全县林木蓄积量10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4%,居泉州首位。德化已经建成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也是我省惟一同时拥有三个国字号生态品牌的县。良好的植被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德化每年可向闽江、晋江流域提供优质水资源25亿立方米,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由于生物多样性好、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稳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德化位居全国第29位、全省第一位。 然而,“宜居环境”不等于“宜居条件”。为了切实创造“宜居条件”,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德化加快大城关建设,做好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新建城东、朱紫、高阳、英山等工业项目区,加快推进瓷都广场、陶瓷营销文化平台、霞田文体园、三环路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再者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平安德化”等荣誉,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最后是加强循环经济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以加快旧城改造,提升瓷都品位为着力点,构筑城市发展跃升平台。 与此同时,该县全面启动路网的提速改造工程,构建山城新路网,融入“泉州一小时经济圈”;以教育、卫生、治安等为重点的优势要素打造,提升人气、吸纳外界经济要素进入。打造“福建省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德化在行动! □张晴雯林信用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