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森林经济":"生态收益"释放农民增收能量
作者:张晴雯 黄鹏辉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5 8:43:3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二十几年没见过长这么好的鸡松菌了!”近来,德化县南埕村村民程文峰可忙了,他和村里人早早上山采菌,卖给从城关及永泰前来收购的商贩,一公斤12—30元,有时一天就可卖上一两百元。

  鸡松菌是一种长于松林间的纯天然珍稀名贵食用菌,被誉为“菌中之王”,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目前还不能进行人工培植。近年来,由于德化县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稳定,林木蓄积量1038万立方米,鸡松菌一年比一年长得好。程文峰告诉笔者,鸡松菌今年肯定大丰收,虽然生长期不过半个月,但他已经收入了4000多元。

  据了解,今年除鸡松菌外,其他野生菌珍类如红菇等也都长势颇好,为农民增加了收益渠道。这是德化多年来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从“藏富于山”到“还富于民”的一个缩影。

  绿色银行“藏富于山”

  每天一上班,德化县林业局防火办的陈文彬就打开“森林防火数字监控系统”,查看全县400多名护林员的巡山护林情况。这套先进实用的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护林员按规履行职责和对护林员管理的效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德化县就进行能源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自2002年以来,全县界定和管护重点生态公益林103.7万亩,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2.3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9%。为了保护好这片“绿色宝藏”,县里聘任了400名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进行管护,并建立以生物防火林带、森林消防、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为主要载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为了适应林权改革的不断深化,自2007年开始,德化县不断创新管护机制,在全县确定34个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试点村,根据“行政主体不变、权属所有不变、监管责任不变”的总体思路,按照“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原则,积极探索“统一管理,专职管护,补偿和收益均利到户”等5种创新模式,各村制订工作方案,广泛征求意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通过,采用“一户一卡”制,及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费发放到各村农户,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群众保护公益林的积极性。

  新森林经济“还富于民”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遥感卫星图像和有关数据分析评估,坐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三个国家级“自然生态品牌”的德化,其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29位,全省第一位。

  通过几年的保护,全县生态林的面积增加了逾2万亩,蓄积量也增加了62万立方米,从未发生乱征滥占生态公益林地和盗砍滥伐生态公益林案件。由于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树种组成更加优化,林分质量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全县有高等植物2100多种,野生动物450多种,昆虫17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有11种植物、2种蛙类、52种昆虫产于德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该县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的空气质量,同时,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每年为闽江、晋江流域提供优质淡水资源也从2002年22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5亿立方米。

  随着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当地多产业的发展,森林水业、养殖业、种植业因此得到蓬勃发展,生态旅游业、森林地产业方兴未艾,“绿色银行”正逐渐为农业增产增效,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南埕镇枣坑村农民2006年农业收入人均6250元,其中在林业的收益人均达到726元,是前几年248元的1.12倍。同时,农民进行多种林下经营,在林下养鸡、养蜜蜂等,在林下种植杜仲、黄花远志等药材,还有的在林下套种红豆杉等珍稀树木,收益也分别达到了14.4万元、3万元和2.3万元不等。

  从“藏富于山”到“还富于民”,近期该县率先而适时地提出“新森林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据悉,“新森林经济”就是不追求直接利用林木的产品,转而利用森林潜在所具有的服务价值,其发展内涵主要有森林旅游业、森林地产业、森林水业、生物技术产业、非林非木产业以及生态品牌产业等。(张晴雯 黄鹏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